中青网评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置于时空的年轮上看,这个春天和以往的任何一个并没有呈现出太大的不同。阳光依旧洒满枝头,山脚下的杜鹃花仍旧散发着朴实的清香。然而,当我们将观察的视角转移至具体的公民个体身上时,又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春天在两名勇敢女子的“点缀”下又分外耀眼。这两个女子,一个是在北京广安门医院对号贩子一声怒喊的东北女孩,一个是在和颐酒店遇袭后自始至终都不放弃维权,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女网友“弯弯”。
尽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我们连她们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但那划破长空的一声怒吼,那不畏困难的执着与较真,却在虚拟的平台上给我们呈现出了人生的别样意义。就如揭露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位小孩一样,她们这打破沉默的一声喊,不但喊出了社会的痛点,引发了民众的共鸣,也道出了个体维权的心酸,触发了社会对“沉默”的集体反思。这看得见的“回报”与看不见的隐性福利所带来的“蝴蝶效应”,自然而然地让我们在这个春天默默地为她们点上一个赞。
风险社会,基于利益与现实的多方考量,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对周遭的一切保持着默认、纵容的态度。这种不敢较真、不善于较真的行为,似乎已经在当下凝结成了一股心照不宣的惰性力量,它不但摧毁着人的思维,也架空着人的灵魂。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安全,但其实不然。因为如果在社会中人人都力求自保,这种可怕的沉默只会造成更大的纵容,并将彼此都置于互害的恶性循环中。
欣喜的是,在具体的困难面前,这两位“柔弱”女子,却并没有循着常规“出牌”,反倒用其实际行动向我们树立了打破沉默的可贵榜样。东北女孩的那一声怒吼,将长期存在的号贩子乱象放在了舆论的聚光灯下,引发了国家在这一乱象治理上的种种改革。而和颐酒店遇袭女孩的那一声反抗,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视角,由此衍生出来的酒店安全、女孩自救、旁观者效应、妇女权利保护等话题的讨论,在给各方提出新的命题的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改革。就目前来看,其效果也是良好的。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我们需要更多这类不甘于沉默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听起来虽然有些“刺耳”,但它对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却大有裨益。更要看到的是,不甘于沉默的声音也是另类观点的表达及自我权利的主张,这些声音很多时候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们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那些不同声音所带来的逆向思考,更具有参考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不甘于沉默的声音如果越大,那么,相应问题的发现及解决也就可能越快,而邪恶与黑暗势力所占据的范围也便会越来越小。
但我们在给姑娘点赞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有所反省,要思考其职能的实现,为什么每次都是当事人或民众通过一声吼的形式来倒逼,而不是其积极主动地去调研、去实现。这之中,究竟是责任意识不强,还是自身履行职责不力?
一声怒吼,牵动的是人们心中不灭的热望,那不甘沉默的声音,带来的不仅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还有公民互助取暖及反思自我的历练。喧嚣舆论中,两位女子的声音可能很微弱,但它衍生出来的示范效应却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步生长。那每一声打破沉默的呼喊,也不应只是被重复地解读和放大,而应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以自身行动去效仿、去参与,不再以惯常的思维去回避社会存在的问题,再不能以自保的心境去应付自身的责任。
再次感谢两位女子这个春天的馈赠,也愿我们在这一馈赠的“滋润”及鞭策下,在秋天收获更为丰盛的果实。(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张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