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随着羊年春节的到来,一线城市大批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大城市再度上演“空城计”。平日拥堵、喧闹的北京等城市,迎来了难得的畅通状态。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2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从“车如流水马如龙”,到“门庭冷落鞍马稀”,只不过一个春节的转身。大街小巷没了招揽生意的吆喝声,马路上少了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停车场再不用争抢车位,乘公交如同坐“专列”……紧张拥堵的城市,散漫顺畅得不像样子。倒像诗歌《从前慢》里写的,“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
越大的城市,偌大的“空城”。此前,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年春节出行预测报告》显示,北京位居“城市人口迁徙‘减肥’榜单”之首,是全国人口短暂迁出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次分别为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东莞、杭州等。更早前,权威数据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1亿人次,增长3.6%。城市空荡荡了,路虽然好走了,视野虽然宽广了,日子却不见得辽阔起来——无论是公共服务、抑或是商业交易,基本处于停摆或半停摆阶段。当“外人”都走了,“里面的人”,连生活链条都断了,还谈什么奢侈的优越感呢。
春节“空城”,是每年雷打不动的现象。有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第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1978年城市化率为17.9%,2014年城市化率为54.8%,约7.5亿人生活在城市。那么,很大一部分人,身子住在城市,家或者心却不在城市,这样的城镇化,是否是我们想要的模样?第二,潮涌式发展,带来的是候鸟式迁徙。大批劳动力短时间飞速流动,不仅给客运运能带来极大挑战,对于城市生产生活日常来说,同样是可以预估的“威胁”。春节“用工荒”衍生出的一系列产业症结,究竟靠什么才能求解呢?再说,城里的房子在“去库存”,农民工进城也不是新鲜事,但如果更多人进城意味着更多人蜂拥出城,进出的成本,都是公共管理需要直面的账单。
所谓春节“空城”现象,通俗点说,就是“平时人满为患,春节人少瘫痪”。它背后的问题,固然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故土情怀相关,但不得不提的是,城镇化与市民化不相匹配,也是重要的根源。住在城里很简单,融入城市却千万难。市民化的过程,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户籍制度的调整,以及身份认同等系统的转变。二三线城市的机会成本、一线城市的资源优势……也许远比“户籍”二字更为沉重。这些年,从逃离北上广,再到逃回北上广,你看到梦想的青春激越,更要看到现实的别无选择。
好在眼下,《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了。全国27个省市区都出台了户籍改革实施方案,一些地方已取得积极突破,比如安徽基本放开了全省户籍管制……可以预言的是,二元格局总会一朝解冰,城乡壁垒总能灰飞烟灭。世易时移,时代在变,春节也会变。家,迟早会从桎梏中迈开步子;而过年,也许终究不会再徘徊于“城市空城化”与“乡村空心化”的两端。
春节“空城”,但愿早点成为历史的镜像。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