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年年岁岁,今又除夕。历添新岁,山河春满。
朔风再冽,山水再长,回家过年的脚步,永远热烈而铿锵。这是最美的一天,这是最暖的一程。2016年1月24日,春运首日,手机搜索十大热词为火车票、12306、飞机票、高铁、租车、旅游、动车、春节放假、拼车、酒店。回首这数十年间,从1954年的73万人次,到今年预计的29.1亿人次——春运,是思乡之旅,春节,是归乡之程。“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此时的中国乡村,比城市更欢腾。年节的味道,泥土的芬芳,亲情与爱的加持——这些让人沉醉的气息,发酵,蒸腾,氤氲在寂静的村子里、在每家每户的觥筹交错里,就是家乡最真切的年景。
除夕了,过年了,“家”是最暖的那道菜:桌上有浩荡家风,席间有家园情节。若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上空,阖家团圆的小家背后,升腾的是关于历史与人文的家国情怀。其实,早在1945年的《谈中国诗》里,钱钟书先生就曾说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所谓年味,抛开仪式规程上的林林总总,也许只是母亲的一顿唠叨、父亲的一通训斥,又或者是院前屋后的葱姜蒜、锅里灶上的酱醋茶;而说到底,其实不过就是我们对家的信仰与皈依,对故土的感怀与眷恋。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除夕就是总结与展望的日子。翻过旧篇,承启新日。就像2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说的,“春节是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传统节日,浓浓的年味儿凝聚着中华民族最珍视的情感,天涯之远隔不断游子心底最温暖的牵挂。回家团圆、孝老祈福,浓缩着无尽的骨肉亲情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精神之根。”贴春联、看春晚,包饺子,年俗在变,岁月在变,春节里关于美好的希望,始终未曾改变。“让贫困家庭在脱贫攻坚的成效中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怀与温暖,让普通劳动者拥有凭借智慧和辛劳创造财富、实现价值的机会,让良好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深入方方面面,让全体人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安心、对未来更有信心,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不仅是顶层设计的承诺,更是亿万民众的梦想。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话换个时髦的表达,便是“你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家的团圆,来自一家人这一年辛勤的打拼;国的强大,来自一代人这一季无逸的进发。
只是,美好期待,未必都能化为近切的现实。“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世界,总要有人为美好而付出更多,这世间,总有我们无法观照到的悲欢离合。2月6日3时57分,当我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气氛中时,台湾高雄市(北纬22.94度,东经120.54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伤亡数字还在变化,损失情况仍待厘清。面对震灾的惨烈,面对同胞的不幸,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尤为感同身受,更是倍感痛心。说千道万,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除了为罹难者哀悼、为受伤者祈福,更要将爱与亲情,化为驰援路上的快马加鞭。这个除夕,我们和高雄在一起。
愿伤痛早日过去,愿美好如约来临。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是啊,春到了,还有什么盼不到的呢!(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