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小别离”需要怎样的“后援”?

发稿时间:2016-09-08 10: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国外,我们缺少亲情,缺少朋友,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孤立无援。”赴加留学生王俊洋还透露,“即便出了国,自己的朋友也都是中国人,很难融入当地人的朋友圈。” 随着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小留学生群体连同低龄留学现象再度成为公共话题。(9月7日《光明日报》)

  笔者曾经是一个小留学生的家长,孩子虽然已经在国外学成就业,但眼下小留学生的辛酸及家长们的思虑,我仍然能感同身受,并愿意把自己当初的体验与做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孩子要愿意留学。当初孩子去外国读书并非畜谋以久,因偶然碰到国外高中招生,已经考取了重点高中的孩子起初并不愿意那小出国。为此我拜访了同城几乎能够找得到的类似小留学生家长,了解招考和在国外学习情况,看孩子能否适应,最后和孩子一块讨论决定下来。当然,全额奖学金是当时作出决定很重要的诱因。第二,选择好“小环境”。从外国学校来招生,到出国学习的监护管理,我们幸运碰到的是一个带了多届中国孩子的资深老师,往届的学生当他“爸爸”一样信赖,这无疑是包括我们在内的那批家长最好的寄托;第三,与孩子保持热线联系。开始半年至一年,家长与孩子保持每周二至三次电话联系,这既满足孩子对亲情的依赖,也是家长鞭长必及的唯一手段。我与其它家长不同的是,每次电话前,在小本子上列出了若干通话要点。通话时也作记录,为下次交流列要点作准备。第四,鼓励融入当地生活。和监护老师对孩子远嘱近引,从知识层面主要解决语言问题,为听课与交往创造基本条件;从生活层面,鼓励和支持孩子在体育和公益活动方面拓展,突破了中国留学生小圈子,扩大了朋友圈,提升了在外学习与生活的自信。这就是当时我们所能做的后援。

  送孩子到国外留学,最忌家长出于“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侥幸,这样的概率很小,经不起赌博;孩子适不适应“小别离”,最好由负责任的外国学校或中介机构作出客观的测验和判断,家长切忌一厢情愿;要调整对孩子学业的习惯性期待。因为孩子一人在外,他无法做到学习成绩就是惟一,独立生活的心理与能力素质也许更重要。

  因为关注过不少留学生案例,一直有三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接受了外国文化与理念,对自我身份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会不会产生障碍:二是孩子独立成熟了,与父母和家人感情会不会出现疏离;三是长期在国外,今后回国会不会出现水土不适。由于在孩子 “小别离”时,我们做“后援”很用心且扎实,前两个问题至今无大虞。第三个担心没有得到检验,所以不敢很乐观。

  给小留学生做后援,对于自费留学,经济实力固然很重要,但由不得金钱任性,远方的父母更无法全盘包办,而精神导航与亲情交流却可以大有作为。特别是诸多近忧排解与远虑绸缪,比孩子在身边更需要家长肯下功夫,花费心血。一句话,没有强大的“后援”,就不会有小留学生的成功。(易国祥)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