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发稿时间:2024-10-12 14:54:00 作者:仇倩倩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事业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面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问题和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科研生态等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遵循,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更新的育人视角、更深层的理论指导和更具体的实践依据。

  在此之中,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下,数字化转型激发了高校劳动教育变革的新动能,将通过数字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掌握数字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

  与此同时,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创新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组织形态,促使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面对劳动形态与构成的新变化,高校劳动教育亟需与时俱进,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顺应“数字”发展之势,突破现有劳动教育的局限性,进一步明晰数字劳动理论、技能和价值一体化育人的逻辑,积极探索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路径。

  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劳动教育要结合时代需求引导青年树立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涵育劳动习惯、掌握传统与新型复合式劳动技能,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宝贵劳动精神。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新形态的不断嬗变和对人才需求的更新迭代,高校劳动教育应系统性搭建“知、信、行、创”四位一体的数字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其一,以“通专结合”作为“知”的落脚点,完善数字劳动教育实践。整合校企资源,拓宽劳动场域,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机嵌入数字劳动核心要素,建设贯通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劳动课程体系:将普适劳动价值、基础劳动理论、基本数字素养、进阶数智能力、生活劳动技能、志愿劳动习惯等劳动育人环节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构建专业数字技能学习模块,进阶式完成从学科门类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核心实践到创客赛会实践的劳育流程,双向驱动促进通识劳动技能和专业数字劳动技能的融合;着重聚焦有效搭建劳动育人综合平台,统筹“小课堂”+“大社会”的劳育场景,融汇课堂沉浸式教学与云端数字劳动资源,提供数字劳动渠道。以专筑劳,以劳促专,解决传统劳育课程薄弱、专劳脱节等问题,链接数字劳动育人全流程。

  其二,以“数智交融”作为“育”的着眼点,强化劳动人才理想信念。劳动教育,不止于“劳”,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认清劳动本质、理解劳动内涵,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高校劳动教育应寓理想于实践,在数字技术时代浪潮中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劳动场景,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从而加深对劳动“践”与“德”的深度理解与认同,在学思践悟中提升“智”力与“志”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有机链接国家、社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下的个人价值体现与人生远景规划;通过“线下+云端”结合的“校本、属地、国家”不同层级英模资源,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强化学生知劳动的意识、提升会劳动的技能、深化爱劳动的信念、具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鲜活血液、激发强劲动力。

  其三,以“供需融通”作为“行”的交汇点,连通数字劳动岗位需求。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伴随产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和转型升级,数字人才的供给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职业快速迭代对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数字劳动育人的实践中,需要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依托“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面向属地、区域、全国相关企业单位开展调研、共建工作,把握数字时代劳动实践的数智化和去实体空间化特征,依据数字产业、现代制造业对数字劳动者的能力素养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改革;科学设置劳育课程、完善劳育形态、嵌入劳育场景,培育数字素养高、技能水平优、实践能力强的数字型劳动人才,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资源有效整合,切实解决“岗位”与“人才”双向盈余、供需错位的现实矛盾。

  最后,以“知行合一”作为“创”的发力点,激发数字劳动创造能力。以劳动实践为核心搭建数字化劳动育人模式,推动高校劳动育人创新生态的系统跃升,是切合数字时代人才需求,实现数字智能技术祛魅、符合“教学企”三方数字使用特点、夯实数字人才培养实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劳育过程中应融入智能化、强调个性化,使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软件等现代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提升技能水平,强化数字素养,培养创新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促进了跨学科融合,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多学科视角下的数字化劳动育人平台,综合融汇“理论、案例、技能、竞赛、评价、价值”等多模块内容,引导学生即知即行,培育“创意、创新、创业、创客、创造”的贯通能力,循序渐进涵育养成高校学生掌握国家发展需求和数字转型趋势,知悉何为数字劳动、了解如何数字劳动、主动学习数字劳动、擅长专项数字劳动、最终对接数字劳动需求的蜕变成长。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进程中,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应直面机遇和挑战,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同时注重强化人才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劳动能力培育,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涵育更多响应时代需求、具备数字素养、践行创新发展,同时具有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为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仇倩倩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