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人格力量: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

发稿时间:2023-05-29 09:17:00 作者:沈薇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不同学者的笔下,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呈现出不同的向度。《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8日第6版全文刊发南昌工程学院贺丹君的理论文章《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以人格力量为突破点,追溯百年党史,以强大的理论说服力,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为我们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余年风雨历程,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立足中共百年党史,用事实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宗旨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共产党人格力量的首要体现。文章强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用高尚品格、廉洁操守、优良作风、充沛正气凝结而成的人格力量在人民中间形成了巨大的号召力。诚如孟子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人格力量是人格的衍生词,专指人格的内在精神因素外化在实践中产生的效应,即拥有人格力量者以最具感染力和征服力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而使其成为受众的接受者和追随者。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是崇高理想信念的结晶,鲜明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责任和使命。《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联系我们党创立、建设和发展着的实际,对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做了一个系统的归纳性的研究。文章指出:“格局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与行动效果,最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不同个体的格局各有不同。”倘若没有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没有对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坚持,没有把握贯通百年党史的历史自觉,是难以做此深刻阐述的。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人格力量,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品质。《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一文既进行理论阐释,深层剖析中国共产党人格力量的丰富内涵,又对共产党人的为民实践进行生动描述,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人格力量的鲜明品质。理论阐释和实践描述紧密结合,较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牺牲、为人民而斗争、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形象。文章还回应了一些关于人格力量来源问题上的表面化认识,强调:“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本身就蕴含着知行合一的意志力。作为先进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本身就蕴含群众的信任与托付,同样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具有知行合一的意志力。”语言方面,作者贯彻“文贵简”的写作理念,用简洁明白的语言在理论层面分享政治智慧,展示逻辑之美,让人读之有豁然冰释之感。

  恩格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并不局限于对过往历史的回溯以及人格力量的梳理,强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并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共产党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围绕使命任务,依靠自身力量谱写的。新时代有新使命,新时代有新要求,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力量,文章已经给出了切实的答案,“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加强作风建设,涵养充沛正气,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团结凝聚广大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综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以人格力量为切入点,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连接起来,在理论上从七个层面阐释了人格力量作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新时代,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伟大人格力量,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简介:沈薇,女,安徽泾县人,安徽大学历史学博士,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XJG-21-18-1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