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一次又一次战胜各种特大自然灾害,淬炼出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特征的伟大精神。1976年的一场大地震使唐山顷刻间夷为平地,唐山人民在全国各地的援助下于废墟之上建设新城,形成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继续与各种灾害顽强抗争,先后战胜了1998年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疫情以及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等,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2020年,新冠肺炎从武汉暴发进而蔓延全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迅速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战“疫”中汇聚中国力量,铸成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内涵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抗灾救灾伟大精神,具有连贯的思想内核和丰富的价值内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系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弘扬党和人民在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也是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其一,为夺取抗疫新胜利提供精神支撑。在这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疫”中,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携手抗疫,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但抗疫之战远未结束。弘扬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能够进一步凝聚斗争力量,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其二,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精神动力。伟大事业的推进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然还将遭遇各种惊涛骇浪。弘扬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能够凝心聚力,铸魂培根,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人民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伟大精神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经验的总结,其蕴含的整体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团结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超越了地域国界的局限,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相契合、相融汇。
党和人民在与特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锤炼出的伟大精神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抗灾救灾的伟大实践,以党的领导为内核,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导向,既各具特点,又一脉相承。其内涵的共性特质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一。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在历次抗灾救援中,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感的传统赓续,“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面对灾难,全国上下一盘棋统筹协调,各族人民一条心广泛参与,各条战线密切配合,各个群体同舟共济,“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三是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在抗击自然灾害中,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用逆行壮举诠释生死大义,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展示出忠于职守的担当精神、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四是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党率领人民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始终遵循科学规律、深化科学认知、坚持科学防治、注重精准施策。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抗灾救灾精神注入了理性意蕴,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为抗灾救灾实践提供了力量支撑。五是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在全球遭疫的危难时刻,中国主动公开信息、分享经验、提供援助,携手各国共同抗疫。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是大国担当的自觉外化和中国精神的国际体现。
弘扬党和人民在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要把握精神内涵、讲好生动故事、突出崇高精神、总结宝贵经验,应从多种角度思考,不同途径探索。一是政府主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深化精神理论研究与阐释,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设立相关机构和负责部门,做好宣传与报道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并及时予以表彰和推广。二是社会协同。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途径,改进宣传方式,营造良好氛围;突出纪念场馆的体验作用,做好资料抢救与保存,深挖典型故事,举办主题展览,传承历史记忆;强化企业参与意识,将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不同行业的党建与思政工作。三是学校引导。学校是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搭建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促进心理认同,引起情感共鸣,发挥精神涵育作用。四是家庭协作。“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所蕴含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与家庭品德培育具有相同的价值旨归,为家庭教育和家风涵育提供了宝贵精神资源。
【本研究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014)研究成果之一】
(执笔:王丹、胡子祥,分别系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