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网约车发生命案的漏洞必须破除

发稿时间:2018-05-17 10:04:00 作者:程振伟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呵护青春 远离侵害”系列评论之三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作为共享经济的明星,网约车曾经是以便利效率、性价比高等特质走进大众生活的。然而,最近网约车再次走上了风口浪尖。

  只要网上搜索“网约车”三个字,“频繁出事”“安全”“乱象”等标签会进入你的视线。从一个恶性事件到一种负面现象,背后要总结、反思的地方必然很多。

  号称“滴滴一下,让出行更美好”的滴滴平台上,21岁的美好年华却在瞬间失去,“美好”绝非以牺牲安全、付出生命为代价。而事实上,网约车乱象的声音早已不绝于耳,爽约车频现、个人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加价很离谱、出现交通事故后得不到保险公司赔偿、给差评遭报复、投诉难回应等问题,加起来一箩筐。此次恶性事件,看似是偶然,其实是乱象叠加的必然结果。

  经历野蛮生长、厮杀竞争获得网约车市场优势地位的滴滴,顶着共享经济明星的光环,绝不能走错路子、走错方向,而成为网约车乱象的直接代言人。可是,复盘此次空姐被害案可以发现,滴滴作为共享平台,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并不少。犯罪嫌疑人劣迹斑斑,却蒙混过关成网约车司机,制造了一次性质极其恶劣的命案,滴滴是以节约运营治理成本的方式,把潜在的安全隐患留给了广大客户。

  如果没有“空姐坐网约车遇害”的话题讨论,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行业会有多大的行业自查自纠力度?共享经济不能只是以资本搏杀、野蛮生长面目示人,作为新经济发展形态重要方向,共享经济能否在量的急剧扩张同时,也能在质的供给上建立标杆?中国经济正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力图弯道超车,共享经济也要在提供高质量内容上进行创新,而当务之急,就是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网约车等经济形态上,首先堵上安全权益漏洞。

  网约车不能以业务数量扩张为唯一利益取向,要在准入门槛上多下功夫。一切应以堵上安全隐患为第一考量,消费者怨言最大的司机素质不高的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扭转。再有,车人对不上的“马甲车”频频出事,平台再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血淋淋的教训不应只属于受害者,而应成为平台以最快速度、最实力度、最大限度堵上漏洞的契机。平台不能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心态到处救火,而要认真严格梳理自己的业务流程,做好提前判断,把任何潜在的安全漏洞破除,这对已经在网约车行业“执牛耳”的滴滴至关重要,大意不可,耽误不得。

  相比网约车在保障用户安全的技防,人防其实更加重要。对运营平台而言,技术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都很容易用技术打补丁的方式解决。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些共享经济形态,是不是以市场扩张遮蔽了安全考量?为了保住已有市场份额,是不是牺牲了服务内容和质量兜底的把关?众所周知,网约车等共享经济的背后,一般都有资本扩张布局,以质量减法赢得数量加法的策略屡见不鲜,跑得太快忽视了用户权益特别是安全层面,实在是教训深刻。滴滴在命案发生后被舆论“审判”时才“向乘客家人及公众道歉”,是否也掩盖了一个现实:网约车发生命案的最大漏洞,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理念上,即是否真正重视,是否把安全问题视作生死存亡的首要议题。

  业务有多大,责任也有多大;能力有多大,责任也就有多大。衣食住行是最大民生,如今城市里的“行”,已经与网约车密切相关。网约车的发展壮大,最该感激的还是消费者。而提供备选出行方案的网约车,也有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意味。企业做的越大,社会责任也会随之倍加。网约车尤须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堵上用户安全漏洞,让业务增长与服务提升齐头并进,让大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网约车发生命案的漏洞必须破除。5月16日,滴滴公布了阶段性整改措施。滴滴是否真的汲取教训了,是否真的在灵魂深处意识到“业务增长的前提是安全保障”,我们还要听其言、观其行。也许,机会只有一次。(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呵护青春 远离侵害”系列评论:

  一、中青网评:必须避免空姐被害悲剧再次发生

  二、中青网评:博眼球破底线的平台必须“封杀”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