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网络欺凌把天使毒化成恶魔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6-12-16 07:5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近日,随着北京中关村二小学事件的持续发酵,青少年欺凌问题再度成为公共关注的焦点,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欺凌事件也开始从校园向网络时空蔓延。

  “残暴而出于故意,只有人类才做得出来。”这话出自英国作家安东尼·斯托尔所著《丘吉尔的黑狗》。这是上世纪70年代,探讨人类暴力行为的宝贵的积极姿态。文明的进程,就是克制并遏止暴力,从丛林走向规制的过程。校园暴力,或者校园欺凌现象,当然并非这几年才有之,不过借着转型期公共事件的节奏与纹理,开始进入主流舆论场,并进而成为公共议题。看得见的校园霸凌,在看不见的网络时空,并不会那么“温文尔雅”。

  12月14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香港游乐场协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联合发布《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分报告《广州报告》指出,广州7成青少年过去一年曾遭网络欺凌。同时,61.4%的受访青少年既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而中学生成为网络欺凌的高危组别,其中高中生群体中遭遇欺凌比例达77%,初中生比例则为76.1%。报告还指出,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欺凌他人以及被他人欺凌的机会也就越大,而受到网络欺凌时,54.8%的广州青少年会选择“自己处理”,向父母求助仅占35.7%。2015年,在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中,亦提出了少儿网络安全的四大隐忧。数字让人零乱,道理却亦了然:一是说明网络欺凌渐有司空见惯之势,二是遇到网络欺凌基本沿用“江湖逻辑”私力处理,三是网络欺凌远比“肌肉暴力”更为繁复多姿。

  青少年网络欺凌值得警惕之因,倒并不仅仅在于人类暴力的DNA,更多的,还是现实肇因使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发布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称,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到2.87亿,全国每年新增的逾2000万网民中,很大程度上源自年龄增长的儿童;而不久前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2016年世界互联网发展乌镇报告》亦指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下全球性普遍问题,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提出“儿童在线保护”概念。网络在成为成年人生活场景的同时,也让校园生活与青春成长有了另一处2.0版的空间。

  在虚拟ID的社会,网络欺凌变得更为放任而低成本。对青少年来说,伤害与被伤害也不过是“动动手指头”的功夫。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成人世界的网络浊流山呼海啸、校园欺凌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口,加之便捷的手机、PAD等互联网工具日益普及——这些“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可能更容易在霸凌现象的洪流中,既修炼得一身杀气、亦厮杀得满身伤口。

  网络欺凌,让天使被毒化成恶魔。在这种虚拟的暴力游戏中,养成的是戾气横流的“键盘侠”——也许今日施暴的躲在屏幕后快意恩仇,而明日谁都可能成为这种毒流的受害者而无可申诉。一旦网络成为“欺凌乐土”,线上的乱象,迟早要成为线下的危局。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欺凌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洪水猛兽: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引来同学嫉妒,遭网上散布谣言以致不愿上学,患上抑郁症;美国名大学生因当年的一封过于自夸的求职信,在多年遭受数百万网友的嘲笑甚至恐吓之后,在公寓服药自杀……悲剧连番上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日法等均已将预防与治理网络欺凌现象纳入法律轨道。

  网络欺凌,是校园霸凌现象的“网络版”。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强调,全社会要共同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

  君子之风,浩然之气——千百年来,这既是儒家的道德精义,亦是民族的人文精神。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就要涵养正气、匡正风纪。将恶魔交由法纪、让天使回归纯粹,青春的互联网,才会扬帆信风、行稳致远。(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武亚姮
返回首页>>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