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年是须臾一瞬,却又似辽阔一生。
“小英雄”林浩有了演员梦,“帐篷娃”小弘扬能去上海找兵妈妈……废墟上的旧痕渐渐泛黄,历史于悲怆深处掩映起了窗棂。当一切美好向前奔腾之时,我们始终未曾忘记那69227名遇难者。他们的微笑与苦难,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和“汶川”这两个深沉的汉字一起,定格于苍茫的时光之中。
汶川地震八年祭,只因这不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八年很长,长到我们足以蕴蓄一个复兴图腾的梦想;八年很短,短得不足以让我们淡忘曾经的悲伤。《论语·学而》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的,这是一个不能遗忘历史的民族,“修短故天,人岂不伤?”那些曾经热烈的生命,以不具名的姿势,在一场灾难中来不及与亲人告别。对他们的姿态,称量着我们生命的分量。
汶川地震八年祭,是因为我们还记得古训“多难兴邦”。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震灾一次次撕裂大地,精神却一次次巍然崛起。第一时间的应急反应,第一时间的爱心集结,第一时间的专业救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就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韧的战斗”一样,在灾难中激发出一种不屈不挠、坚韧顽强、众志成城的精神源泉。追本溯源,或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强。
汶川地震八年祭,提醒我们居安思危、防控风险。远的不说,仅过去的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深圳滑坡……在这个风险社会,天灾人祸并不鲜见。我们无法抗拒灾难,但我们可以做好防范或应急工作,哪怕,只是让损失与伤害更小一点、再小一点。就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新年贺词中说的,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好在人间芳菲未尽,巴蜀大地重生之力绵绵不绝。“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作为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一馆三地”的龙头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地震纪念馆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超过1000万人次,单日接待最高量达3万人次。废墟上能开出花朵,就像伤痛处也能生成前行的力量。岁月流转,社会演化,八年前的汶川不止留下了伤痛的记忆、新生的起点,还有“公民社会元年”、“中国志愿行动元年”等向上、向善的开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八年后的今天,新汶川令人感叹。灾难或许难以幸免,但人心与信念,总会演绎涅槃的不屈与坚韧。八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着结构转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重重严峻挑战,但在一次次灾难废墟上筑起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让国人勇于面对一切挑战,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八年望川凝聚起兴邦力量,5·12大地震庄严的祭奠,既是不忘伤痛、重温初心,更是向深沉的民族精神致敬,向浩荡的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前行。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