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怕过洋节才叫文化不自信

王海

发稿时间:2015-01-08 16:0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洋节进入中国,已经不止一年两年,但这几年更多。年轻人很喜欢。对这种现象,有人提出批评,说是崇洋媚外。我觉得,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并且,对洋节一味批评,才是真的文化不自信。

  年轻人过洋节有什么可怕的?洋节到中国,往往只是个形式。并且,商家早自发把洋节“中国化”了。举个例子,圣诞节,我们极少有人会去祷告,所谓过节,不过是去商场买打折,去泡吧、唱K,或者给家人朋友恋人互赠礼物,表达情感。大家对它的文化或者宗教背景,并不在意,图个乐而已。尤其是随着中国崛起,年轻人过洋节都是怀着一颗平常心,既没有“崇”,也没有“媚”。这跟吃个汉堡、喝杯可乐一样,不过如此。

  中国人发自内心、严肃对待的节日,还都是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我们踏青、扫墓、寄托哀思;中秋节,我们吃月饼,举杯邀明月,千里共婵娟;春节,我们拼春运奔波千里,只为和家人过个团圆年;元宵节,我们观灯猜谜吃汤圆。只有传统节日,我们才会生出种种情愫,这种情愫是从我们的民族基因中生发出来的,几千年成败兴衰都没被淡化,又怎会被几个洋节冲击?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但只可能融合别的文化,不可能被融合。我们可以吃火鸡,可以掏南瓜,但大年初一只吃火鸡不煮饺子绝对不行。不仅饺子,吃月饼、煮元宵、包粽子、插柳条、烧纸钱、贴春联、放鞭炮,这些改变不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很牢固,很多东西,比如烧纸钱放鞭炮,靠行政手段都改不掉,不用担心会“忘本”。

  洋节既然来了,那就来。反正中国的文化一直在丰富之中。年轻人可以借此休闲,也可以借此表达情感。这跟崇洋媚外八竿子打不着。年轻人在富强的中国出生长大,他们比一百多年以来的任何一代国人都更少自卑,更多自信。

  其实,这十几年来,反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越来越流行。就拿春节来说,西方国家也开始过了。不仅张灯结彩,而且元首也会隆重发表“新春贺词”,说“恭喜发财”,甚至有些国家还会发行生肖纪念币。这是中国崛起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西方不担心过中国的节日是“崇中媚中”,我们也没必要担心过洋节是“崇洋媚外”。在文化上,西风永远压不倒东风。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

  一百多年来,中国被西方打怕了,自己也穷怕了。在很长时期里,文化上的自卑客观存在,并且深到不自觉,总是隐隐作疼。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今天,面对西方的一切,我们都能挺直腰杆,那么面对洋节又何必失去平常心?我们应该相信年轻人的文化基因,不管到哪儿,他们绝对不会忘记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

  “中国梦”和“世界梦”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和洋节也不冲突。洋节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欢乐。比如,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年轻恋人互赠礼物,表达情感,很美好;有了西方的情人节,年轻人又多了一次表白送花的机会,加速搞对象,有何不妥? (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褚津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