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
前天,奋战在康定抗震救灾一线的共青团甘孜州委副书记袁雅逊由于道路暗冰,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点起蜡烛致敬。如此年轻干部意外身亡,让人着实感到惋惜。不过,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舆论现象是,对于不少干部在突发事件中冲在前面或者奋不顾身的表现,一旦媒体跟踪报道,就被有些网友质疑“作秀”。似乎,党员干部只有在殉职之后,才会获得网友一致的尊重。都在吃苦受累,获得的舆论待遇却有天壤之别,这让不少实干的干部流汗流血又流泪。
这也是有原因的。去年,河北省承德市某镇党委书记梁某,一边吃龙虾,一骂百姓“给脸不要脸”。事件除了反映出一些干部堪忧的的道德素质和为民意识,还透露出官民之间的互不信任。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了社会紧张结构理论,他认为社会结构不协调,让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当下,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利益协调难度加大。政治上,一些官员的腐败,让百姓深恶痛绝;经济上,大众“需求型”消费与既得利益群体“欲望型”消费对立。
工人是可靠的,农民是朴实的,商人是精明的……这是不少人的思维定势,也给部分群体贴上了“标签”。在基层官员中,有人吃拿卡要、损公肥私、吃喝嫖赌,干部的形象也遇到了危机。最近,山西两名女官员涉嫌“通奸”,不少人就评论“又长见识了”。类似事件,给公务员群体的形象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一旦负面的形象被强化,网民的仇官情绪也不断地积累。
如何重新建立起官民间的信任,整肃官员队伍是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反对“四风”,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惩处官员恶行,化解民怨,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干部正在改变,官员的群体形象也在改善之中。
这些改变,网民不能视而不见。今天,网络表达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怀疑成为常态,那么社会信任就会瓦解,群体间的“有色眼镜”就会更加普遍。如果是这样,干部就只有“殉职”,才能得到一致正面的评价。这不仅不公,而且危险。(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章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