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
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早前派遣一批记者,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大学,用半个月时间旁听近百堂专业课,总结出三大问题于13日在该报曝光,呼吁全国教师停止抱怨、对国家负责。该封由编辑部所写、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在《辽宁日报》A4以全版篇幅刊登。信中称,调查发现大学课堂上存在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此公开信一出,引起舆论哗然一片。论者认为,大学老师尤其是人文社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描黑”中国,喜欢宣传社会的负能量,喜欢抱怨、发牢骚,这对学生影响非常不好。而质疑者称,大学里应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学术应该摆脱条条框框,学术需要人指点,但不需要人指指点点,而且,有批评才会有进步,“呲必中国”的原因正在于当下中国也确实存在一些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负面新闻。
现实是,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能够让公众感觉到不公与落后。但同时,值得欣慰的是,政府也确实正在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既打老虎,也拍苍蝇,结束了“刑不上常委”的猜想;再比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除此之外,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了大量正义与公平回归的现象,比如,随着“八项规定”的落实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公车滥用、公款吃喝、滥发福利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止,再加上,简政放权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政府正在建立。
一个社会的正能量与批评声音,就像是物理学中的正负离子。没有负,也便没有正;没有正,也便没有负。正能量与批评声音是共同存在的。大学课堂,作为我国数千万大学生接受国民教育的最主要载体,自然应该有自由授课的权利,这一点无可指摘。但是过多指责社会缺陷,而且,仅仅停留在抱怨和指责的层面而不提出解决问题、改进社会的指导性意见,也未必是教授们表现智慧的最好方法。所有的问题,都是要以改良社会为目的。大学老师的报怨也好,“描黑”也罢,更应该将落脚点落到建设意义上来。
我们也要看到,不问对错的正能量,其实也是“高级黑”,近日来“中国好人”何涛和某“抗震小英雄”相继违法被捕的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笔者希望大学课堂应该是真实社会的写照,有批评的声音,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能量。只要整个社会还认同“在批评中进步与成长”这样的真理,大学课堂就仍然是知识和智慧的殿堂。
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真正的历史是,齐威王很快建立并沿袭了“谏王”的制度,对于所有提出批评性意见来的国人,都进行奖赏。还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诸子百家、三教九流进行论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学术大争场面,并使得齐国很快成为东方泱泱大国。而自此之后,东周列国也基本开启了“文臣死谏,武将死将”的庙堂之礼,“士不可以不弘毅”传统也就此形成。
因此,对于“描黑”式的抱怨,笔者只想说,无建设则无意义。单纯的报怨,除了给人以情绪上的负面影响,之于社会改良没有正面的影响。客观而言,大学老师不应该只是牢骚满腹者,而更应该成为胸有成竹的能解决问题的文化精英。这样的中国才能成为欣欣向荣的国度。(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王传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