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遨游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在增加用户打开率的过程中,一些平台常将“流量”视为核心指标。然而,当面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时,价值选择需要清晰的锚定。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抖音近日宣布升级“未成年人陪伴计划”,重点包括产品功能、内容建设与公益行动三大举措。其探索指向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在信息与生活深度融合的今天,对未成年人的数字守护,本质不在于简单的隔开,而在于提供有质量的陪伴。这要求平台与家庭、学校等各方共同携手,一起打造网络空间良好的成长氛围。
辩证地看,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天然存在。缤纷的内容、即时的反馈、互动的乐趣,构成了数字时代成长的背景。合理引导未成年人手机陪伴行为,日益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单纯的禁止往往收效甚微,这就如同治水,堵不如疏。我们需要理解,时代已经发展到线上和线下密不可分的阶段,虚拟世界中获得的认同、乐趣与连接,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同样重要。此时,合理的引导和陪伴就成为关键的钥匙。
在数字时代,“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相守,更延伸至如何引导孩子应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在此背景下,抖音推出的“未成年人陪伴计划”,为家长在数字空间中的有效陪伴提供工具和桥梁。有些家长视短视频为洪水猛兽,担心孩子沉迷而不得自拔。而抖音即将升级的功能中,将迭代未成年人模式功能,升级网络安全防护,同时将为家长提供针对性支持。其中,亲子护航陪伴、数字生活管理等措施就为家长提供了参与孩子数字生活的入口,将家长从担忧的“局外人”转变为可以参与其中的“同行者”,方便家长做好引导工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内容调节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引导,为青少年提供大量适配他们年龄兴趣的优质内容,把刷视频转化为探索知识的契机。这些举措表明,互联网平台是能够达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共识,而非彼此不容的对立。
技术的完善只是开端,最关键的要素始终是“人”。在孩子的数字素养教育中,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这一角色任何技术都无法代劳。何为真实,何为虚构?何时该拿起,何时该放下?这些关乎判断与克制的智慧,必须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传递。有研究显示,足够的亲情陪伴能够帮助未成年人形成理性的手机使用习惯。是居高临下的监控,还是并肩探索的理解,需要有睿智的选择。而“未成年人陪伴计划”正是通过各项举措,帮助家长更便捷地管理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使其为孩子树立一个清晰的价值罗盘。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内容建设永远是正确的打开方式。从院士科普、名校公开课,到艺术启蒙与前沿科技分享,抖音等平台正致力于构建多元、优质的内容体系,使孩子们得以跨越屏幕聆听科学家教诲、欣赏艺术创作、参与有意义的讨论。而“未成年人陪伴计划”还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其中“益童乐园”“足球少年行”“美育未来计划”等公益项目,将关怀从线上延伸至现实生活,帮助孩子在身边的世界中找到乐趣与归属。这些实践揭示出解决网络沉迷问题的根本路径:当现实生活足够丰富精彩,虚拟世界自然会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成为拓展视野的辅助工具,而非逃避现实的替代空间。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也给予了社会、平台和家庭具体的教育课题。在这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或许正在重新学习“陪伴”的含义——它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共处,更是两个世界间的桥梁建设。当家长与平台携手,当亲情陪伴与科技守护交融,我们才有可能帮助年轻一代在数字浪潮中保持清醒,让他们既能享受科技的红利,又不失真实世界的连接。这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所有成年人的共同担当。(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