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更是为了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杨靖宇以草根、树皮和棉絮充饥,只身与敌人周旋五个昼夜,最终壮烈殉国;赵一曼不幸被俘后饱受酷刑折磨,却始终未吐露一个字,给幼子留下一封遗书后慷慨就义;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将敌军引向峰顶绝路,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用生命与热血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史诗篇章,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这份精神从未褪色,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清晰,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抗战时期,先辈们百折不挠的信念化作了今日戍边战士用青春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守;化作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日夜攻关、永不言弃的坚持;化作了扶贫干部扎根深山,十年如一日,把满腔热情献给乡村土地的执着……抗战精神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底气、迎接挑战时的勇气。
如今,新时代的青年们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一批批青年学生走访烈士家乡,寻访抗战老战士,整理口述史料,探寻被岁月尘封的抗战真相;青年文化创作者结合VR、AI技术,以音视频、剧本杀等新形式,创作出一系列饱含抗战精神的作品,让抗战精神在数字时代生生不息;青年教师们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播放纪录片、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抗战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抗战精神走向日常生活,融入新时代的土壤。
面向未来,青年更需主动作为,将精神力量化为自觉行动。要做抗战历史的“守护者”,勇于对歪曲抗战历史的言论发声亮剑,用事实之剑刺破历史虚无的谎言;要做抗战精神的“传播者”,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身边的抗战记忆,让历史融入生活;要做和平未来的“建设者”,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在芯片、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深耕,突破技术壁垒,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80年过去,战火的硝烟已消散,但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将代代传承下去。广大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将其融入自身,在学习中增长本领,在岗位上拼搏奋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