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从“增绿”到“提质”,实现量质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风光……一个个绿色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我国绿化事业不仅在“量”上实现增长,在“质”上也持续发力。一方面针对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弱等问题,开展树种更替、补植补造等工作,培育混交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对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种草改良等,提升草原生态质量,让草原植被更加繁茂,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从“种树”到“兴业”,打通“两山”转化通道。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植树造林不仅是为了增绿,更是为了兴业。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比如,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将发展林下经济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让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三明探索发行林业碳票,把好空气变成了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让森林资源实现了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转化。这些做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为植树造林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绿化”到“利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要更加注重“利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林绿化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起来,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让人民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受益感。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造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同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让美丽中国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刘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