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人工智能”成为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观察今日中国,科技春潮加速奔涌,创新创造百花齐放,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正冒尖出彩。人才强则科技强,科技兴则民族兴。在全球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当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人才增量与创新变量加速促动转化,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动力引擎。
把握“时代命题”,笃定科技创新制胜未来的发展自信。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今日神州望去,万千企业和科创人才正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的时代洪流: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最大规模的5G网络,见证着科技创新的中国速度;更薄的“手撕钢”、更远的光学“千里眼”、更安全高效的量子通信,见证着科技创新的中国精度;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C919大飞机天际翱翔,见证着科技创新的中国力度。科技赋能改革路,创新引领争先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征途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必由之路。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不断“焕新”、新兴产业接续“上新”、未来产业加速“立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强劲支撑起复兴之路的非凡跨越。
聚焦“核心关键”,激昂青年人才万马奔腾的活力势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促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是改革之要,也是活力之源。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资源积厚成势: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持续实现着质的提升、量的增长、势的壮大。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当握好接力棒、挺膺担当志、勇攀新高峰,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积极面向世界前沿、把握科技大势、洞察变革端倪,在求知探解中涵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升华创新能力,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科技创新“万里路”,让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深沉禀赋在今日中国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努力“搭台架梯”,厚植青年人才扎根蓄力的成长沃土。培养造就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要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潜心钻研的科创环境和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为青年科技人才扎根奉献“架云梯”“铺新路”。要打通各种制约梗阻,着力破解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通道、生活压力、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降压”“解难”。要提振发展信心,切实遵循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化特征,统筹“破四唯”与“立新标”,多做开辟“绿色通道”的加法、充分释放创新的“乘数效应”,一体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勇立潮头当豪迈,从容自信向未来。在科技律动加速澎湃的今天,创新之风劲吹不息,人才之花次第绽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正行进在路上,中国式现代化就在正前方。(韩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