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践行“四下基层”,续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发稿时间:2023-12-15 15:18:00 作者:邓秀彬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35年来,“四下基层”制度在传承中提升,持续焕发时代气息和巨大生命力。党员干部要以“四勤四点”练就“四下基层”真功夫、好本领,厚植为民情怀,敢于担当作为,奋力交出不负时代、不负党、不负人民的新答卷。

  在宣传政策上练“嘴勤”,找准诠释政策“切入点”。“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政策,倘若老百姓不知晓,也可能止步于“最后一公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人心,推动党的主张在基层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首先要敢“张嘴”,让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身边。党员干部要以结合主题教育,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走一走,多开口诠释党的好方针、好政策、好理论。积极创新方法,找准“切入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运用“方言土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以“钉钉子精神”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引领群众自觉拥护、践行党的正确主张。

  在调查研究上练“腿勤”,找准破解难题“关键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以“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的耐心细致,靠着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的韧劲与干劲,跑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终于找到治理风沙的有效办法。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以“腿勤”走出去、沉下去、扎进根,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直插基层、直访入户,直奔问题去。深入矛盾集中的地方察实情,沉浸式体验群众的衣食住行。“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引导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真心话,从而聆听群众内心的真实呼声,真正把情况摸清、摸实、摸透,以务实的作风找准破解难题的“关键点”。

  在信访接待上练“脑勤”,找准化解矛盾“突破点”。“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建宁德工作不久,就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当面锣对面鼓”地为百姓解决切身问题。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诚心诚意做实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党员干部要未雨绸缪,主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以此搭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畅通群众意见诉求通道。精准找出问题症结,千方百计从根源上破解问题,为“善治病”奠定基础。多到群众意见集中、难以打开局面的地方去,推动“坐诊”转变为“出诊”,想方设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消除产生矛盾的土壤,进而真正做到“治未病”。

  在现场办公上练“手勤”,找准推进工作“发力点”。“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既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又力推“马上就办”,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主动放在基层一线。在一线办实事、到现场抓落实,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的重要途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学会用好“一线工作法”,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在基层一线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找准推进工作“发力点”,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推动实现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的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自觉扛起为民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架好党群干群“民心桥”,走近群众、走进群众,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邓秀彬)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