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工匠精神”,有一种骄傲叫“青年工匠”。茶汤为纸、清水代墨,在流传千年的点茶技艺中感受宋韵风雅;元宇宙3D视频、机器人书法,在智慧应用展示中体验新技术和新业态……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日前落下帷幕,各地聚焦“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纷纷推出地方特色亮点活动,展现技能之光、匠心之美。
小到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大到核心零部件的试制,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忽视的“小细节”里,都藏着技能的大学问,藏着职业教育的大成果。2015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这个“行走的窗口”,让更多“宝藏技能”“青年工匠”被看见,让更多职业院校被社会了解,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好氛围。
技能成才,打破“学历歧视”。从“高职毕业任教清华”的邢小颖,到刮腻子也能“刮”出世界冠军的马宏达,从广阔乡村到工厂车间,他们来自职校、技师学校,却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技艺,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断打破“职教偏见”“学历歧视”。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奋斗的姿态第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技能明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丰富形状,看到了专注与热爱。只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青春的光谱才能更加广阔。
技能共富,填补“发展鸿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培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拥有一技之长,可以让农村青年走出大山、反哺大山;找到用武之地,可以让青年扎根农村,孵化更多共富平台、创造更多致富生机。共同富裕的美丽图景,离不开共同奋斗的携手共进,技能人才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道路。
技能报国,实现“与时偕行”。技能成才点亮的是人生,技能报国成就的是未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技能人才当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频,紧盯“卡脖子”难题,牵住关键核心技术“牛鼻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无论是给装甲车插上数控的翅膀的马小光,还是成功破解世界级汽车制造难题的郑志明,“大国工匠”们正在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钻研,攻克一个个棘手难题,实现一次次创新超越。技能报国是接力也是传承,从“大国工匠”到“青年工匠”,榜样的力量无声无息,为“后浪”们当好了表率、鼓足了干劲。
为理想扬帆,以奋斗作桨,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技能成就美好生活,青春终将在坚守匠心、铸造匠艺中闪闪发光。(蓝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