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直播公开课,让知识普惠这把火熊熊燃烧

发稿时间:2022-09-29 15:32:00 作者:陆玄同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知识象牙塔的围墙越来越被互联网公开课打破。据中国城市报报道,近年来,在抖音平台上听名校名师讲公开课已成为广大网友学习的新风尚、新现象。根据抖音平台公开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2021年在抖音推出了199场直播公开课;拥有超700万粉丝的清华大学2021年也推出百余场直播课,吸引了超千万网友观看。今年9月开学季,抖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合作,推出100场公开课,邀请丘成桐、许倬云、吴晓明、孙向晨等多位知名学者,围绕历史、文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直播分享通识知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勾画的“知识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社会图景”,正在被短视频平台实现。从清北等名校,到中科院、中国物理学会等科研机构,从周思益、吴姥姥等抖音科普达人,到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院士向涛,直播公开课让那些曾遥不可及专业知识,渐行渐近,直抵人心。爱尔兰作家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直播公开课,就是以这样简便的方式,点燃了人们渴求知识之火,打破了空间限制,激发了学习热情,散发出超越知识的理性光芒。尤其是“科学公开课”、“科学1小时”等科普类知识,让受众直呼“有意思”“实用”。

  “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学者教授的公开课,就像是撒下的一粒粒种子,让象牙塔外的人们,也能在被浇灌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拥抱知识的广袤森林。而且,直播公开课让人们几乎零成本学习。对于全国大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大学生来说,接受到更多正统的学科教育,以及科普知识,于其学习生活,大有裨益。从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诚谈如何亲近文学经典,到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讨论人工智能,再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聊人类未来在哪里……一方小小的屏幕,链接知识与未来,也重构思维与认知。使得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被山川阻隔的乡下,只要怀揣学习激情,都能够公平地享受最前沿、最实用、最有趣的知识。

  据《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已有92%的全国“双一流”高校入驻抖音,全年高校开播场次达14463场,网友观看公开课总时长超过145万小时。人们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借助短视频和直播获取知识,实则是打破了校内与校外、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诸多界限。这里有北大法学教授李启成的《中国法制史》、北大文学教授陈连山的《民间文学概论》,有清华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讲《资治通鉴》,也有多位中科院院士、研究员的《科学公开课》,多位物理学专家的《科学一小时》,群英荟萃,内容广博。不管何种学历背景、身处何地,都因一方屏幕聚拢在一起,颇有“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使命感。

  相比以往大学公开课的一座难求,而今一场直播公开课,动辄几十万数百万人在线观看。这从另一个方面也生动诠释了“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这句话。人们进入直播间,很大原因是兴趣使然,而其所接收和消化的知识,可以让人们如是观照自身不足,继而补缺提升,渐渐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

  其实,那些曾桎梏于殿堂,在小众范围内传播的知识,通过短视频平台惠及,走入大众视野,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增量,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其所承载的发挥社会教育价值,不言而喻。学习者不用奔波,也能享受“沉浸式”体验,无疑会让知名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传播,促进高校公开课不断开放。希望这样的公开课再多些,范围再广些,形成引领知识传播的新潮流,继而推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蔚然成风。(陆玄同)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