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打差评被怼,风口下的“差评权”该如何落实

发稿时间:2022-04-13 15:31:00 作者:牛原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年来,消费者因给差评而被商家恶意中伤、报复的事件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商品评价已然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媒介以及消费者衡量商品好坏的重要途径。其中“差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家的经济收益。面对“打差评被怼”的现象,消费者如何实现“差评权”自由?需要我们进行多方探索。

  消费者自由行使“差评权”,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平台责任的履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据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都会看差评,如木桶效应一样,人们的消费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商品质量的“最低处”。因此,发表真实的使用体验也是对其他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护。

  但是部分消费者却对给出差评“望而却步”。原因在于平台对消费者购物时让渡出的部分隐私保护不到位,有些商家收到差评就对顾客进行电话骚扰或者恶意报复,严重影响消费者正常生活。面对此类纷争,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投诉无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由此看来,网络购物平台的失责也阻碍着“差评权”的落实。网络购物平台作为联通商家与消费者的媒介,不能忽视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做架空“差评权”的推手。同时,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某些存在不良行为的商家的惩治力度,只有如此,消费者才可以更加便利、高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商家应摒弃“零差评”思维,打造健康的经营模式。一味追求好评看似是对生意的用心经营,实则本末倒置。为了消灭差评不惜攻击顾客更是对法律底线的疯狂试探。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商家应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经营理念。更何况“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尽善尽美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差评”也是对商品真实客观的使用体验,可以更加立体地反应商品质量,倒逼商家正视商品所存在的问题,客观上促进了良性经营。

  而我们对“差评权”问题的思考,不应当只停留在商家的“偏激”,也要注意到部分消费者对“差评权”的滥用。有些人利用“差评权”对商家敲诈勒索,甚至出现“职业差评师”向商家碰瓷。恶意差评会拉低商家的评分,网购平台往往给高分店铺更多优惠措施,还会依据评分被优先推送并且加之“必吃榜”“点评高分店铺”等名号。如此一来,“举足轻重”的“差评权”使得部分商家的竞争观念和方式逐渐扭曲,无形中破坏了诚信市场。网络购物平台面对此种情况不能充当“隐形人”,应切实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对恶意差评亮出肌肉和牙齿,推动构建科学、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市场是开放包容的,它既给了各种经济形态自由发展的土壤,但又不得不限制其野蛮生长。如何落实“差评权”是网络诚信建设不开的话题,实现“差评权”自由需要政府、消费者、商家、网络购物平台多方共同发力。(牛原)

责任编辑:乔佳新 见习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