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青春底色丨中国青年好榜样】于逸飞,危难时刻的那抹白

发稿时间:2021-12-17 17:50:00 作者:中国青年网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青春,是一个调色盘,魅力无限,灵动飞扬。青春的故事扣人心扉,催人奋进。青年关注,关注青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以色彩为主线,围绕不同职业,选择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典型,讲述他们平凡故事中体现出的青春风貌和青春力量,以及他们带给人们的真真切切的感动。激发广大青年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本期,我们带来的是白色故事,主角便是地铁救人的新手医生——于逸飞,他用并不强壮的肩膀托起生命的重量。青春的白色,纯净、坚守、无畏,雪白的战袍下,是医者仁心,更是青年力量。

  “来不及多想,我从包里掏出白大褂就冲了回去!”

  当听到“救命!有没有医生?”的呼喊,已经安全逃生的于逸飞,又重回郑州地铁5号线负二层,他边跑边穿上白大褂。

  “白大褂起了大作用!乘客看到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冲下来,有的鼓掌,有的喊‘医生来了!医生来了!’这让我忘了害怕。”于逸飞说。

  7月20日,郑州突降特大暴雨。当天是于逸飞到郑州人民医院报到的第一天,结束了岗前培训,他把刚发的白大褂装进包里,准备回家就发一条朋友圈,宣告自己快成为一名骨科医生了。

  “当时医院门口的水已经1米深了,从医院门口到地铁站只有几十米的距离,平时只需要步行1分钟,那天我走了5分钟。”于逸飞回忆,当天地铁5号线人民医院站除了乘客很多,其他并无异常,直到列车行驶到海滩寺站和沙口路站之间的隧道,“列车突然停住,开始往反方向行驶了十几秒,之后车厢内的灯逐渐变暗,透过地铁的玻璃,大家看到车厢外的水开始上涨,这才意识到出事了。” 

  车厢内一片哭声、报警声、求助声,于逸飞也拨通了爸爸的电话,“当时我也很绝望,给爸爸打电话想作一个告别。”

  在恐慌等待中出现了转机,于逸飞所在的车厢靠近车头,车厢门被打开了,他成了第一批获救的人。穿过地铁内部逃生通道,走到一层站台,水已经涨到了身高1.8米的于逸飞的胸口。

  “到达相对安全的位置之后,我开始整理包里装着的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件,这些是第一天去医院报到需要的材料。”今年3月,于逸飞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骨科脊柱专业。

  “救命!有没有医生?”这声呼喊,把于逸飞和灌满水的5号线再次联系了起来,他掏出没拆封的白大褂,把包交给了一位陌生乘客,就冲了回去。

  “刚开始我只是处理了一些外伤,比如割伤、划伤,地铁工作人员提供了急救箱,我对受伤乘客进行了清创、止血、包扎,之后没有生命危险的乘客就先行离开了。”于逸飞处理外伤比较得心应手。

  雨势越来越大,被困乘客的伤势也越来越重,出现了休克、失温、缺氧等症状,此时很多乘客开始加入救人队伍,其中不乏一些医护人员。“第一个做心肺复苏的伤者,是被热心群众捞上来的。他已经没有意识和自主呼吸了,情况非常严重,其他乘客在给他掐人中、控水,但这种治疗溺水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看见我穿着白大褂,就把伤者交给了我。”于逸飞说,郑大一附院医生秦杰林、河南人民医院护士李英豪陆续加入救援队伍,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持续接力救援。

  “有一位伤者,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心肺复苏,还是没有复苏的迹象,因为没有医院的监护设备和仪器,我没有办法,也很内疚、很自责。”从7月20日傍晚6点到夜里12点,持续救援5个多小时,于逸飞的白大褂上沾满了血迹和泥点,回到站台休息的时候,他才发现脚上扎了玻璃碴子,“我的鞋跑丢了,捡了一双漂在水上的拖鞋穿”。于逸飞体力已经耗尽,但他坚持和前来救援的医护人员完成伤者情况交接之后才离开。

  通过地铁工作人员,他找到了装着证件的包,想到爸爸单位离地铁站更近,便蹚水步行去爸爸单位。“巧合的是,因为暴雨停电,爸爸正拿着手电筒在积水里漫无目的地找我,周围一片漆黑但是从手电筒中照出的那束光很亮”。

  如今,于逸飞被郑州人民医院免去试用期直接录用。他说:“希望以后可以好好学本领,成为一名好医生”。

  中青微评:
  在往前一步是“生”,退后一步是“死”的危难时刻,郑州青年于逸飞白衣逆行,作出了医生本能的选择。在持续跪地做救助近六小时后,已筋疲力尽无法起身,这是他的职责使命使然,更是他的内心触动使然。在那样一个能够发挥自身所学拯救生命的时刻,任何人都不会袖手旁观,救死扶伤、尽己所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推崇且义无反顾去实践的行为。一个温暖有爱的社会,正是需要一个个感动人心的行动去点缀,需要点点滴滴的光亮来充盈。
这次,是于逸飞,是他为充满焦虑与恐惧情绪的隧道内增添了一抹白光,这白光明亮而坚毅,给被困人员以希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风雨面前,最让人安心的就是那一抹逆行而上、为民奉献的身影。
  【强国策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