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斩断售卖数十亿条个人信息的黑手

发稿时间:2021-04-21 08:51:00 作者:戴先任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据经济参考报近日报道,通过业内人士登录Telegram、暗网,上亿条各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被公开售卖。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信息、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记录,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只要点击支付就可轻易获取,贩卖猖獗,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触目惊心。

  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刚买了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打来电话;生完小孩没多久,就有早教中心来联系;买完车刚一年,就有保险公司来推销车险……推销人员借助“隐私信息”无孔不入,个人信息“裸奔”,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数十亿条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成为不法分子的“囊中物”,被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从“倍数级”进阶至“指数级”爆炸式增长,还是令人咋舌。

  当个人信息被待价而沽,意味着个人被粗暴地剥去信息外衣,在隐私权等相关权益被侵犯、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上当受骗的风险。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现,诈骗手段花样繁多。据央视财经报道,四月初,大学毕业已工作好几年的吴先生接到一个提醒他“注销校园贷账户”的电话,对方称如果不注销,可能会被人利用个人信息来注册校园贷账户,影响他的个人征信,在对方的“洗脑”下,吴先生共给对方转去了99万元。天河警方表示,今年以来已发生200多起“注销校园贷”类诈骗警情,被骗金额超过2000万元。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治保障、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堤坝,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而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售卖,一方面是监管不力;另一方面,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利用的信息数量日益庞大,以前遭到泄露的是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等信息,现在增加了征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踪轨迹信息、住宿信息、房屋产权信息等多方面多维度信息。另外,公众面对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后会遇到维权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也让更多人选择吃“哑巴亏”,变相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企业、平台要守土有责,要升级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技术,筑好防火墙。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面对新形势,相关部门的监管要及时跟上,同时还要畅通公众的维权渠道,更好运用监督的力量。

  另外,个人信息更需要靠法治来保护。目前,立法机关已公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规定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知情同意制度、敏感信息、自动化处理、删除权、公共场所的监控设施等新制度,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的边界与信息保护主体的责任义务。

  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再“裸奔”,要给个人信息披上法律保护的衣裳,斩断网络黑灰产业链,保护好每位公民的合法权益,杜绝公民个人信息成为不法分子的“囊中物”“口中肉”!(戴先任)

责任编辑:何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