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思想如电】《马克思主义教育散论集》前言

发稿时间:2018-12-29 13:50:00 作者:李少军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少军 北京大学教授

 

  当我将书名敲进电脑,即刻犹豫起来,为什么要将此书命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散论集》?散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什么?我感到命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命名是判断,是人类基本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命名是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概念或范畴,而概念或范畴是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我们都离不开命名,孩子出生要命名(取名字),新产品需要命名,科学发现也要命名。离开命名,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将是模糊和混沌的世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从命名开始,命名使人类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命名使人类拥有一个属人的世界,一个符号世界和文化世界。

  2014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决定指出,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由此9月30日被命名为烈士纪念日。

  2015年9月30日,我在光明网理论频道发表《聆听:烈士的倾诉》一文(《北京大学校报》第1372期整版刊登),以此纪念王德三烈士。写作此文是因为人们对王德三缺乏了解,我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现:关于王德三烈士的介绍,文字是王德三的简介,而照片却用的是吴澄(与王德三同一天就义,女,云南省委委员)头像,参观结束,我提了书面意见。王德三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是我国第一批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生,他是陕北党团创始人,中共北京区委委员,第一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1930年12月在昆明英勇就义。1992年北京大学烈士纪念碑落成,我第一次在碑上读到王德三名字,1993年,我回到红河州工作。其间,我读了《王德三文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了解他在滇南进行革命活动事迹,作为同乡和校友,我深受教育,二十年后,我把自己多年思考的成果写成文字于烈士日发表,全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百度搜索有14页之多。同年10月,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前夕,光明网以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特稿发表我写的《北大马克思主义教育散记》。这两篇文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被国家网信办作为优秀文章向全网推送。随后的日子,我在国际消除贫困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教师节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节点发表一些文章,从2015年9月30日至2017年4月17日在光明网上共发表了10篇文章,除以上两篇外,它们是《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对甘肃陇南市农村基层党建的社会学观察》(光明网以今日头条发表)、《红色江山,绿色生态:甘肃陇南行》、《诗人的馈赠》、《绽放在时间里的长征》、《北大师生情》、《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柔性民主:政协是实现民主的一条正确途径》。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叙事是其显著的变化之一,互联网叙事有其自身规律,与传统的叙事差距甚大。我国已经是网民大国,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面对的学生已经是伴随智能手机成长的一代新人了,要教育他们首先要适应他们,适应互联网实际上就是适应一代新人。在探索互联网叙事过程中,我感觉到把散文体和论文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体,它既抒情叙事又能说理弘道。事与理是统一的,事理一体,理在事中,事中有理,事则是理之所至势所必然的结果,在叙事过程中将理呈现出来;情与道也是统一的,情体现着道,道离不开情,正如常言所说:道是无情却有情,用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述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散文体与论文体统一的哲学基础。这种新文体比较适合互联网叙事,我把它称之为散论。事实上,这种文体不是空穴来风,它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传统。在学术研究上,我的一个目标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中国近代以来的人物、事件和文献进行哲学反思,用文学的语言把哲学反思结果表达出来,散论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这样的内容。最终打通文史哲,突破学科壁垒。于是,我把自己写的这些文章命名为散论。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百周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人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创北京大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课程,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国诞生,李大钊在北大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组织和人才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由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国获得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作广义和狭义区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指国民教育系统和党校系统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无论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还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它的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它是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过程,其目的是让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思想武器以便改造世界,使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成自为阶级。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离不开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主客体之间的中介以及教育的内容,用日常语言说也就是谁在教、教谁、教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去教。作为一种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也不例外。

  根据以上理解,我把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二十年来的相关文章整理编辑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散论集》出版,本书收录了我在光明网发表的十篇文章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律探索》、《论毛泽东的领导方法》、《论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现代科学的哲学问题——赵光武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需要说明的是:《赵光武教授学术思想述要》一文是应原《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邀请而写,它发表于2003年该刊第10期。近十五年过去了,赵老师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现代科学哲学问题的学术方向,每学期在北大开设“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现代科学的哲学问题”两门课程,每年两个假期都主持召开与此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赵老师今年已经86岁,他始终把基础性研究与前沿性探索结合起来开展学术研究,近年主编出版《后现代哲学研究丛书》、《复杂性新探》等著作,出版专著《哲学来自非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复杂性探索》等。赵老师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做到压不折,拧不断,他有着韧的追求。赵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是我学习的学术榜样。2015年7月,我带学生到甘肃陇南进行社会调研,与研究生梅沙白合写《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调研报告,调研小组的调研日志作为附录一起发表,以纪念这次行程近五千公里的调研,感谢梅莎白和周东娜等陇南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风,调查研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重要一环,也是避免和摆脱教条主义的良方。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同样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律探索》写于2002年十六大前后,此文对于我来说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历史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论毛泽东领导方法》和《论毛泽东领导的艺术》是2005年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领导科学角度研究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会有新的发现,新视角带来新认知。

  作为前言,作者已经说得够多了,请读者自己阅读吧!

  2017年7月9日高温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