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地震小英雄”需要在平凡的世界里人生突破

发稿时间:2016-05-12 09: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八年前,林浩是四川汶川农村的一名留守儿童,因地震中救人的事迹被授予“地震小英雄”的称号。此后他第一次走出生活了十年的大山,第一次走进城市来到成都,第一次到了北京,他一直走到2008年奥运会会场,成为全场唯一一个举国旗的儿童。当年,林浩想成为建筑师的理想,现在变成职业演员。(5月11日《广州日报》)

  面对生与死,年幼的林浩体现出难能可贵的责任和担当;朴素人性的闪光也好,“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共同体意识也罢,林浩用出色的角色扮演,赢得了人们的社会认同。林浩被贴上了五花八门的标签,成为一个耀眼的身份;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高位的林浩,生存生态已经得到显而易见的改变。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标签既给林浩带来了名利,也让他承受了争议。“地震小英雄”既让林浩享受了鲜花和掌声,也让他生活在舆论压力之中——面对道德模范,许多人存在着一种“完美主义”情结;一旦林浩的角色扮演不符合公众的期许,便会承受口水与非议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长期以来,道德模范“一俊遮百丑”,享受社会声望带来的种种便利。只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道德模范只是在某一方面成为全社会的标杆;在其他领域,道德模范也和普通人一样,面临着底线失守、行为失范的风险。 “最牛志愿者”陈岩诈骗被捕也好,全国道德模范何涛触犯刑法也罢, “变形记”的背后,既有舆论过度消费的因素,也和他们自身人性坍塌、价值追求迷失密不可分。

  岁月令人生变色,时光令人们改变。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温暖和感动的道德模范,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坐标,难免会在“镜中我”中迷失。从“前车之鉴”吸取经验教训,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保持平常心、回归平凡的世界,是摆在林浩面前的现实考题。

  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一个原本并没有多少出名机会的乡村少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成为公众人物。对于尚未成年的林浩来说,“这世界变化太快”,让他难以适从,甚至一度迷茫。幸运的是,林浩渐渐地懂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墙上的一幅画;他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会实现新的人生突破。

  对于“地震小英雄”,一味地“捧杀”或“棒杀”都是不可取的。“任何标签的盛行,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清醒的自我调试,不再停留在昔日的荣光,在“地震小英雄”之外,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角色扮演去赢取新的标签,或许才是林浩最应该做的事情。(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