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婚恋交友运营平台日前发布《2014-2015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称,东莞男女婚恋观拜金指数排名第一,23%女性在结婚时会要求男方有房有车,超过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3月19日《羊城晚报》)
在婚恋问题上,人们既要遵循身体、相貌等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择偶标准、婚配模式等社会属性的影响。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年龄边界、财富边界、教育边界、城乡边界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等级系统,不同的人在婚恋市场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机会和待遇。
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里,“拜金婚恋观”不可避免会遭遇蜻蜓点水式的标签化解读。然而,作为一种择偶标准,“拜金婚恋观”的背后,同样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同样有着年轻人的爱与痛。对于“拜金婚恋观”,我们不能戴上“有色眼镜”,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人性指责和道德批判,而是要寻找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社会根源。
伴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因素越来越多地嵌入日常生活,婚恋领域也未能免俗。在消费社会,人们无法获得和享受“简单的”、“纯粹的”情感生活。在商品化进程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房子、汽车尚且不论,看电影、聚餐、节日礼物,浪漫的爱情也离不开金钱的支持。
市场化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在无形之中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当人们习惯于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标准的时候,情感庸俗化、婚恋市场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高富帅”、“屌丝”等充满身份边界和社会分层的词汇,不仅揭示了不同经济状况的人们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差异,也反映了人们在婚恋市场中截然不同的生存生态。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拜金婚恋观”是人们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尤其是市场化的一种回应和策略。不论是有无住房,还是月收入、年薪,亦或是职场地位和社会身份,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分化的利益和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引发了人们的集体性焦虑;为了确保自身将来的生活水准,人们在择偶过程中会谨慎地考察对方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尽管“拜金婚恋观”有一定的合理性,单身男女一旦迷失在“钱眼”里,就陷入婚恋困境——“不敢爱”、“娶不起”等等,这不仅意味着对婚恋机会的相对剥夺,也让一些年轻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成为无能者和失败者,遭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只有实现物质和情感、心理预期和行为能力的平衡,人们才有更多婚姻进入的路径和渠道。(杨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