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青网评 >> 正文

中青网评:培育新场景,打通创新应用“最后一公里”

发稿时间:2025-11-07 11:06: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应用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10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有关举措。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画卷中,技术的种子如何能在产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系于“应用场景”这一关键环节。

  应用场景的本质,是技术价值实现的试炼场。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都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反复打磨、迭代优化,才能验证其可行性、稳定性和市场接受度,最终从“可能”变为“可行”,再从“可行”变为“可用”。澎湃的市场需求与应用潜力,倒逼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倘若缺乏合适的应用场景,许多前沿技术可能只能停留在论文或专利阶段,成为“沉睡的专利”,难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因此,技术突破不等于产业成功,而场景,正是连接技术与产业、打通研发与市场不可或缺的桥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其深意在于将“场景”从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为技术创新的“最初发动机”,系统性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络。会议着力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通过精准的供需对接,优先布局三类关键场景:面向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新领域新赛道场景,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颠覆性技术领域,期待在这些前沿地带实现关键突破;追求高成功率和显著示范效应的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力求在小空间中做出大文章、在小天地中展现大作为;以及考验系统集成能力、旨在打破地域行业壁垒的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如同编织一幅“万里同风”的壮阔画卷。这三类场景构成了一个从前沿探索、重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梯度部署体系。

  推动“应用场景”变“科创胜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软硬兼施”、多方协同的“组合拳”。在“硬件”层面,需要持续推进5G网络、算力中心、车路协同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为场景创新提供坚实的物理底座。在“软件”层面,则需着力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例如健全监管机制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创新特点,完善数据要素流通规则以释放数据价值,出台专项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的首购首用,从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这要求政府不仅要做场景开放的引导者,更要做创新生态的维护者,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场景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机制。

  当然,我国在场景开放创新的道路上,仍有关山需越。例如,部分场景开放仍受体制机制束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面临风险;生态协同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专业服务机构和针对性金融支持有待加强……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高效灵活的场景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奏响波澜壮阔的“协同创新”交响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能够在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历经锤炼、绽放光彩时,当“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产业应用—创新生态”的正向循环加快形成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必将更加强劲,我们也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更加主动的地位,聚力描绘这幅“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创新盛景。(邓海建)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