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抓好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部门协作,再接再厉抓好秋收秋种,统筹做好种子、化肥等农资保供稳价。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切实保障农民收益。要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虽说今年粮食生产将实现“二十二连丰”,但居安思危,始终要保持忧患意识,以丰收为新起点,以秋收秋种为契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在手”,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秋收秋种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粮食产量和质量。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化肥则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紧盯这一关键环节,强化部门协作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打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农资价格动态和供需情况,确保供应链畅通无阻,避免农民因农资价格的异常波动而遭受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加快良种研发与推广的步伐,培育出更多耐旱、抗病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潜力。秋收秋种不仅是农事操作,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战役,各部门应协同发力,构建农资保供、技术创新、灾害应对的全方位保障网,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密切协同,防止“谷贱伤农”。在粮食市场出现价格大幅波动或供过于求的情况时,依法采取市场调控措施,通过政策性收储,设定价格底线,牢牢稳住市场,防止粮食贱卖,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粮食在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之间的快速流通,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政策性收储保障了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市场化收购则激发了市场活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加强宏观调控,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让种粮农民有钱挣、不吃亏,实现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让农民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洪涝、干旱、台风等,这些灾害往往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农业救灾资金和保险理赔是农民抵御风险的坚固盾牌,是他们免灾避害的“保险箱”,帮助他们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修复受损的农业设施,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和理赔机制,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工作,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公正,理赔流程简便、高效。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这一保障。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民因灾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增收。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秋收秋种工作的部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落实这一部署,需要多方合力,担起责任,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添砖加瓦,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钟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