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产业,发展有质量。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江苏常州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等地,深入探寻江苏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底色。一江之隔的常州与泰州,产业发展蓬勃兴旺、各有千秋。这不仅得益于长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源于这片土地厚植的创新基因与一代代劳动者的接续奋斗,他们以青春为笔,书写了不平凡的时代华章。
创新驱动,在生物技术前沿育新机。在常州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教授领衔的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等20多个优质产业和科技人才项目相继落地,创新要素不断聚集,产业协同效应日益增强。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核心技术,致力于玉米、水稻等作物品质改良、助力推进我国生物种业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常州新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专注于开展DNA生物合成装备研发、奋力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的中合基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创新不仅结出了累累硕果,也种下了未来发展的种子。这“今日之硕果”与“未来之新芽”,共同诠释着创新赋能发展的双重目标——既要切实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更要勇攀科技高峰。
创新探索,在跨江融合过程中开新局。作为全国首个跨江、跨行政区域联动开发的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探索和建设历程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深层内涵。22年来,在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依的背景下,江阴、靖江两地不断突破行政壁垒、克服地区差异,逐步探索出区域协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和适合联动开发管理模式,将体制机制的“大写意”,细化成产业发展的“工笔画”。这一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新模式,为后续进入园区的企业树立了创新标杆。企业则秉持创新精神,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重塑着当地产业形态,为区域经济的跃升提供了澎湃动能。
创新筑基,在企业绿色转型中启新程。创新的活力,也体现在具体企业的转型实践中。江苏长强钢铁有限公司从战略规划、工艺技术、节能减碳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低碳转型,通过创新研发低碳清洁产业流程等举措,全力打造现代化绿色钢厂;江苏中力叉车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场景解决方案,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它们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持续创新是产业迈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纵观常泰两地的产业创新实践,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创新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也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放眼今日之中国大地,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和生动实践四处涌现,新时代中国青年正以创新为底色,为区域经济发展乃至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