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地理版图展开,有这样一片土地,注定要成为自然馈赠的“集大成者”,它就是中国唯一同时坐拥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的首站定格江苏省会南京,这座与水相依的古都,再次向时代敞开了它厚重的怀抱。长江奔涌,秦淮低语,玄武潋滟,水不仅是南京的自然底色,更蕴藏其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与精神气韵。在这里,历史与当代交汇,传统与创新交融,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丰厚沃土。
以“水”为脉,沿“水”而行,南京的“水韵”,首先是一种深厚历史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今年,恰逢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漫步校园,这里处处可见教育家张謇兴学时“治水兴邦”的初心,以及百年间化作潮信的使命召唤。对于河海学子而言,如今的治水理念,已然突破大禹、李冰那个时代的“与天地斗”,在算法中模拟水文,于实验室重构生态,让前人智慧与智能浪潮碰撞出新的波澜。而这,亦是本次采风所获得的生动启示。
作为千年古都,南京绝非一座沉溺于过往荣光的城市。进入新时代的它,正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崭新姿态,展现出强大的现代活力。智慧水利技术守护长江安澜,科技赋能流域治理;高校林立,科研机构云集,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求知与创新平台。河海大学一代代学子将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上,正是这种“治水兴邦”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南京的高质量发展启迪青年:真正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要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拥抱变化,善于运用新知去解决当代问题。
一座城市的“含青量”,是决定它能走多远的关键变量。权威数据显示,南京是江苏全省“含青量”最高的城市,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占比达30.69%。这份数据背后,是南京拥有50余所高校、百万在校大学生和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底气,是南京位居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第9位的自信,更是从“宁聚英才”计划到“紫金山英才计划”,为人才引进培育提供的多维支持……当“总要来趟南京”的向往,升华为“我要留在南京”的坚定,这背后不仅是流连忘返的风景,更是一座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水韵金陵育新章,青春展志正登临。秦淮河畔的夫子庙代表着千年文脉的宁静与深邃,而年轻人聚集的江宁高新区则涌动着现代产业的蓬勃动能,南京正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城”的命运、“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正如河海大学“治水报国”的初心所昭示,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始终将个人的才学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从古代的天下文枢到今天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南京的城市基因里一直存在着一种“家国情怀”。对于新时代青年,这里不仅有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广阔舞台,更有让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动力。(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