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既重申“久久为功”的系统思维,又明确“统筹推进”“聚焦期盼”“制度保障”的实践路径,彰显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从“局部修复”向“整体向好”的跃升,从“雾霾锁城”到“蓝天常在”的转变,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绕村”……美丽中国的画卷,从来不是走“一笔成型”的捷径,而是靠“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坚持,靠每一代人添上“精彩一笔”。建设美丽中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它蕴含在塞罕坝三代人种下的百万亩林海中、“治沙人”用数十年换来的“沙退绿进”里。这份坚持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是“为子孙后代留青山绿水”的卓见。我们要用“铁杵磨成针”的恒心,用滴水穿石的毅力,汇聚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
从“靠湖吃湖”转向“护湖养湖”,从“砍树卖钱”到“护林生金”,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每一次发展与保护的协同,每一次生态与民生的融合,都是对久久为功的生动诠释,美丽中国的画卷在“统筹兼顾”的实践中不断延伸。实践证明,建设美丽中国没有“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始终坚持系统思维,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用“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每一项生态工程,用“绣花针”的功夫做好生态必答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坐标,把生态保护的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环节。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臭水沟”“垃圾山”和“高能耗、高污染”等发展痛点,以及生态系统修复中“碎片化、低效化”等治理短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向制度建设要长效,促进生态系统修复从点上突破转向全域提升;推动生态保护从政府推动变成全民参与。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愿景,变成周边的河、窗前的天、脚下的地,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统筹兼顾中层层延伸,在久久为功中愈见厚重,续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传奇。(罗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