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泉州,刺桐花开如焰,海风掠浪如吟。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千年古城,此刻正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主题为“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这里搭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这不仅是一次全球瞩目的国际论坛,更是文明对话的深刻隐喻:从“港内千帆竞发”的海洋精神,到“数据流动连五洲”的数字文明,人类对互联互通的追求从未改变,只是不断以新的形式延续。
向海而兴、拥抱世界,泉州是全球化的生动注脚。宋元时期,这里汇聚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商人,成就多元文明交融的罕见图景:开元寺内印度教石柱与佛教建筑共处,清净寺伊斯兰风格与中式元素相得益彰,这些都印证着真正的繁荣是多元文明的交响,而非单一文明的独舞。如今,当数字技术打破地理藩篱,构建起比古代丝绸之路更为密集的全球连接网络时,泉州这座“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经验,已然为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提供了珍贵启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如果说“海丝”跨越千年仍然贯通东西,那么“数字”亦是以联结万物之姿来重塑世界。本次论坛的举办,彰显着了其核心价值,即数字技术正重构“互联互通”的当代内涵:曾经“商船”在海面上穿梭,如今数据在网络里飞驰;曾经“港口”是货物集散的热闹之地,如今,云计算中心成为数据处理与存储的强大枢纽;连过去指引航行的“航海图”,也进化成了精准的算法模型……正是在各方积极推动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逐步缩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数字鸿沟的过程中,我们所倡导的丝路精神,就此有了最坚实的践行。
丝路精神,不仅是理念的倡导,更是方案的提供。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先发优势构筑数字壁垒;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话语权和存在感不足的困境。数字丝路发展论坛选择在泉州加强数字化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各领域交流,正是要打破诸多不平衡——正如古代泉州港为各国商人提供公平交易平台一样,数字丝路应当成为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发展的新通道。
有多少关切与期待,就有多少热议与共识。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纷纷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发展数字丝路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的时代语境下,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开放合作”“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运输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作主旨发言,也正是洞察世界之变、把握时代之变、引领发展之变的重要举措。
这一个个摆在面前的“变”字,对我们而言,是新中有“数”,也是脚下有“路”。问题的解答,不妨就在本次论坛的举办地来探寻。2024年,泉州全市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超7000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5年领跑福建全省;也是同一年,福建省数字经济规模达3.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5%……都说“东南有海浩无穷”,而数字丝路的无远弗届,证明了泉州乃至福建的这片热土,已将“爱拼敢赢”的精神基因注入时代浪潮之中。从这里,我们眺望蓝海;在这里,我们驶向未来!(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