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青网评 >> 正文

中青网评:讲好八闽大地优秀非遗文化故事

发稿时间:2025-04-26 17:10: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何以中国”之问,八闽山水作答。4月21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启动。

  文脉绵延处,山海共潮生。当武夷山麓的茶香氤氲千年文脉,当朱子故里的弦歌响彻数字云端——“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犹如一把文化密钥,在“古今相映、山水共情、中外互通”的宏大叙事中,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呈现着鲜活注脚。这场非遗保护的福建实践,是对“第二个结合”的生动诠释,更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探索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范式突围——既未陷入“博物馆式”保护的窠臼,亦未滑向商业异化的歧途,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开辟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鲜活航道。

  一路山海一路歌。非遗是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是历史智慧的活态延续,是社会凝聚的温情纽带,亦是经济创新的活力源泉。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基础,活化是未来。从朱子故里的琅琅书声到德化白瓷的千年窑火、再到泉州古城的海丝印记,文化遗产正从历史标本升维为动态生长的生命体。当非遗技艺与数字经济碰撞出创新火花,当古厝土楼与生态文明交织成发展蓝图,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化变革——它要回答的不仅是“如何保护遗产”,更是“怎样定义未来”。

  八闽大地,非遗文化灿若星辰。保护与传承的本质,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凝视与创造性转化。一方面,守护好传统的根脉;另一方面,创造出时代的浪潮。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既考验着“执中守正”的文化定力,更呼唤着“理一分殊”的创新胆识。这背后,是扎实的保护之力,是笃实的传承之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近日,福建省审计厅专门组织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物保障资金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等情况。这些年来,机制发力、制度护航,福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才会彰显出独特的闽派“文化味”“烟火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讲好八闽大地优秀非遗文化故事,就是舒展“何以中国”的文脉华章。数字技术的裂变发展,青年群体的文化觉醒,国际视野的创新开拓……让福建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文明互鉴的中国窗口。当非遗保护从文化自觉走向文明自信,从技艺传承升维为价值传播——这片曾经孕育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奇的土地,正在谱写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福建篇章。这,或许正是对“何以中国”有力的回答。(邓海建)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