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青网评 >> 正文

中青网评:学好文史哲,打造新时代运用的生动范本

发稿时间:2022-05-08 18:04: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时间的峰回路转中,总有最珍贵的事物能够贯穿岁月、一脉相承。文史哲所构成的中华文化,积淀着华夏儿女深厚的精神追求,标定着民族复兴征程的前行方向。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历史长河沉淀的精神力量,不单是为了述说过往,更是为了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念兹在兹,在人民群众中引发广泛共鸣,也给推动文史哲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史哲的“立梁架柱”。回望中华民族这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而是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之所以能挺过来、走过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史哲所蕴含的精髓,给了中华儿女无穷无尽的精神滋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在创刊号“编者的话”中明确写道,办刊的宗旨是“刊登新文史哲的学习和研究文字”。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文史哲》数十年办刊工作的巨大鼓舞与激励,也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文史哲的经年沉淀,映照出一个大时代的变与不变,国人从中看到的是“经国之大业”,是“不朽之盛事”。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文史哲的广袤天地里,还有着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之中,我们都能听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以“德不孤,必有邻”来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来释义生态文明思想,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来强调推动民生建设的政绩观,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指出擘画发展蓝图的战略思维……总书记对于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的巧妙运用,总能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以力量的收获。

  新时代呼唤奋斗者,新征程亟需真本领。我们要始终坚信,干事创业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文史哲的汗牛充栋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然而,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文史哲里的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不啻是需要运用新的“方法论”。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史哲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口口相传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它们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当一以贯之、坚定不移。

  学好文史哲,打造新时代运用的生动范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是彰显软实力的文化自信。就这个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需要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深刻理解。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我们继承了文史哲的深厚底蕴,绝不能在“发扬”和“运用”等诸多关键环节中掉链子。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学习文史哲的良好氛围,将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品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字里行间的期许和寓意,已经不言而喻。(谢伟锋)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