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青网评 >> 正文

中青网评:拯救被“流量”裹挟的价值观

发稿时间:2021-08-23 09:02:00 作者:乔佳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吴亦凡、张哲瀚等艺人网络平台相关账号相继被封,从整治措施的速度和力度可以看出监管日趋严格。不过不能忽视的是,一些粉丝群体在流量明星翻车之时经常学不会割席,仿佛“错的不是哥哥”,而是因为“别人陷害”。

  流量不是洪水猛兽,但因为流量折腾出来的事儿确实不少。

  近年来我国娱乐产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蓬勃发展,这其中也夹杂着追星炒星、泛娱乐化、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选秀节目,以及直播、微博热搜等让一些明星掌握了“财富密码”。拿备受争议的一些流量明星来说,其打造方式归根结底是“创造者与创造物合二为一”,追星从以往的喜欢某位明星的作品,变成了追捧明星本人从而更关注更认可他的作品,这种转变让流量明星更加注重人设打造。“一分努力,九分营销”,全方位将其展现在观众面前,直接影响粉丝群体对明星作品到明星本人的移情。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其背后的经纪公司推波助澜,成功培养出一批以某位流量明星为中心的极端群体,群体中的粉丝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一些粉圈似乎没有所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一切思维模式由“流量”本人、其团队、大粉进行重塑。论坛、超话、群聊等追星根据地俨然一个小型社会,而粉丝要做的就是遵守指导思想、维护偶像权益。另一方面是粉丝深度参与明星打造的进程中,例如一些选秀节目“众筹式造星”,或是“没钱别提爱”“做数据再不努力,‘哥哥’的前途就毁在你们手里了”等粉圈话术,都让粉丝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占领各种榜单以成为“爱豆的底气”。哥哥代言我集资,哥哥委屈我骂人,哥哥竞争我打投。巨大的投入让其与偶像变为精神共同体,以致与偶像割席时的沉没成本过高,无形中催化了忠诚度。正如中国青年报稿件中一位粉丝的心声:如果承认他的不完美,那自己过往做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样“唯哥哥论”荒谬现象的背后是流量经济在野蛮生长之下暴露多项弊端的真实写照,粉丝大军很长时间把握着明星相关话题的极大话语权,即便劣迹艺人屡次暴露丑闻依然有粉丝撞了南墙不回头,病态的价值观在一些青少年中大行其道。

  饭圈一直在管也一直难管,为何难管?其一,大部分粉丝在庞大的流量经济利益链中处于底层,属于被收割的对象。据新华视点报道,平台、投资人、娱乐公司形成合谋,合力将大量不具备社会经验、缺乏判断能力的低龄粉丝当作圈钱“韭菜”。这种情况下只拿粉丝开刀显然不是万全之策,而指望这些幕后推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难上加难。其二,粉丝提升价值判断能力自然是必修课,但很多粉丝三观还未完全确立,外界的声音容易感染其情绪。作为网络原住民,在泛娱乐化的网络平台上、饭圈“信息茧房”中,保持清醒头脑并不容易。其三,作为粉丝精神领袖的某些明星为了流量有意放任甚至推动粉丝为自己战斗。媒体报道中一位前艺人经纪人表示“流量经济的逻辑是流量越高,商业价值越大。换句话说,话题度、曝光率、粉丝活跃度就是艺人的KPI。”某艺人曾在节目中公开表示“通过微博一下子有很多人知道了我,片酬就会涨”。说的直白点儿:炒话题上热搜比认真钻研作品来钱快。

  但是再难管也得管。从何处下手?自然要戳到痛处。从这个层面来讲,“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十分必要。关组、封号、撤榜,处处戳在饭圈痛点。对于粉丝而言,群体的聚合需要时间和渠道,“追星阵地”被瓦解使群体聚合效应减弱,其情绪得以降温;于平台、投资方等推手而言,撤榜和下架小程序等于没收“作案工具”,敛财手段在政策不断收紧的情况下也不怎么好使了;于明星而言,弱化流量效应注重作品本身反而是一种正本清源。专项活动开了个好头,治理更需走向纵深,用更灵活、更多元的常态化管理手段防止乱象“春风吹又生”。

  天下苦流量久矣,可流量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贬义词。将流量流于批判层面未免将问题简单化,要辩证地看待流量,就不能等出问题了各打三十大板。今年优质电视剧《觉醒年代》在青少年群体中流量口碑均爆棚,近期奥运健儿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青少年在“给更优质的文艺作品更多生存空间、给更正能量的公众人物更多认可”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自觉,尤为可贵。

  如果初衷奉流量为第一要义,那么结果会和质量背道而驰。不破不立,国家出手“破”的是这些乱象的生存土壤,而整个网络空间清朗、阳光、健康的生态则需我们共同建立。近半年来,“平台整改”“商家道歉”等新闻屡见不鲜,也算是给乱象动了动筋骨,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为流量纠偏,毕竟我们要在“立”字上走更远的路。(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乔佳新)

责任编辑:何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