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帮私立医院套补”是怎么成功的?

发稿时间:2019-08-19 17:05: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国家补贴沦为唐僧肉的故事,这回又添上了丑陋的一笔。

  日前,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四川省宣汉县委第三巡察组在抽查县民政局医疗救助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在敬老院居住的老人生病选择救治单位时,并没有选择医疗水平较高、医疗环境较好、收费较低的公立医院,而是选择了一些私立医院,在私立医院看病所产生的医疗救助资金远高于公立医院。”

  敬老院的老人们是如何“独宠”私立医院的呢?答案在这里:比如某敬老院五保老人一个劲地说:“私立医院好啊,我们住院不花一分钱,不仅包吃包住还派车子来接送。”慈眉善目的私立医院简直成了人间天堂,问题是,他们靠啥吃饭呢?扮羊扮得再好的狼,台下总是要吃肉的。这样的私立医院,自然免不了私下分肥的勾当。

  地方巡察组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当地县新农合中心原主任何某、县民政局救助股原股长罗某、凤鸣乡中心敬老院原院长鲜某、黄金中心敬老院原院长王某等人收受了私人医院的回扣和好处费,故意将生病老人安置在私立医院,而私立医院则通过伪造病历、虚构住院时间、高开药价等行为套取国家医疗补助资金。所谓的“老人住院不花一分钱”,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老人是个摇钱树、国补是个唐僧肉,这些权职在身的“导演”几相勾兑,公共财政就成了他们盆满钵满的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敬老院的老人,只是个便利的跳板罢了。

  早在今年6月份,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医疗机构骗取医保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个别监管人员与之“里应外合”。层出不穷的骗保手段花样不断翻新,成为啃食“救命钱”的社会毒瘤。比如病床只有10张,“住院人数”却有136人;比如有人去世已有5年,但还在人间两次报销“住院费”……情节之荒谬、手段之恶劣,似乎并不鲜见。还是数字更能直观感受到骗补乱象之触目惊心:仅以山东为例,自去年10月以来,山东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28233家,约谈限期整改3797家,暂停和解除定点协议977家,累计追回医保基金4443.75万元,22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这还是“发现”和“追回”的,从概率上说,即便事后监管手段高明,恐怕仍有概率不小的漏网之鱼在国家补贴中兴风作浪。

  四川省宣汉县的骗补故事只是个典型个案,如果花力气到各地深入巡视一番,大概类似的故事绝非个案。而真正的问题是:“帮私立医院套补”是怎么成功的呢?新闻报道的原文是:经县纪委监委调查,一条敬老院与私立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逐渐浮出水面。公众忍不住还是想问一句:若非纪委监委的调查,这条灰黑的骗补利益链为何能完美隐身在常态监管的眼皮子底下呢?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化为更有针对性的细节追问:比如救助对象资料涉嫌造假,内部监管就愣是没法纠错?比如县新农合服务中心与县民政局救助股审批把关不严,这“把关不严”的责任属于失职渎职吗?再比如涉事私立医院诸多明晃晃的涉嫌违规违法行为,地方卫健部门不管不问吗?又比如此般连环套般的故事存在多年,民众监督路径畅通了吗?

  不怕没人管,就怕司空见惯。

  这些被“好处费”俘虏的公职人员固然是罪得其罚,而诸多监管链条上不上心、不尽责的环节要不要追究失察之责呢?骗补这件事,无论是医疗补助也好、抑或是新能源补贴也罢,解决的办法起码有两个:一是更严密的制度“查漏补缺”。哪个环节失守,就要在哪个环节补上去。二是更雷霆的巡查“回头多看”。专项行动、聚焦重点,按图索骥、严惩不贷,只有罚出痛感,让涉事医疗机构“关门大吉”,国补才会安全些、再安全些。

  “帮私立医院套补”是怎么成功的?回答好这个问题,国补才会居危思安。(邓海建)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