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如何与科技深度融合
发稿时间:2025-11-14 10:37:00 作者:李蔚 来源: 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文化产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一论断为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推动深度融合,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推动科技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全球前沿科技呈现爆发式突破,多领域交叉融合催生革命性变革,为文化产业加速创新应用提供了高新技术土壤。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出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场景,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业务场景落地;5G+云化技术通过低时延传输与云端协同,支撑“云演播”“云转播”等新型文化服务模式,拓展了线上线下融合体验边界;具身智能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则推动了智能表演机器人和无人机演出的发展,拓展了人机共演的演出新形态。面向“十五五”未来发展,探索科技为文化产业赋能增效的新方法、新场景、新模式,要从改造提升、业态焕新、智能融入等方面来重点发力。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数智化赋能,能够极大地提升文化内容的生产效率、传播效能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优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舞台演出领域,科技手段的融入使演出呈现新面貌,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梅花奖得主辛柏青主演的话剧《苏堤春晓》,首次实现了剧场演出的同时,多城异地的剧场实时直播。该剧在北京演出期间,同时在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六地的部分剧场、艺术中心进行“第二现场”的实时同步播放,以弥补更多观众无法前往“第一现场”的遗憾。该剧还是国内首次在话剧舞台上使用大尺度全冰屏为主要舞美的案例,通过将冰屏和全息纱幕两层介质叠加、位移,在简约的舞台上延展出更宽阔的空间和更多变的场景,巧妙地将人物与山水多层次相融,在舞台山水画影像的衬托下,生动呈现出宋代的市井风情。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手段的介入让文物活起来,深入挖掘了文物价值并创新了传播方式。例如国家博物馆为青铜犀尊打造了专门展览,通过三维高清采集、增强现实等技术,以沉浸式的表达方式,为公众讲述青铜犀尊的出土故事、技艺细节和文化内涵,并提供3D打印互动体验服务,引导游客从视、听、触等多维度感受文物宝藏所承载的内涵与价值,这是国家博物馆历史上第一次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策划的展览。除了剧场和展馆,科技与文化产业结合,在更为广阔的舞台发挥着作用,如以灯光为主要载体的光影艺术呈现出多彩的效果,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浦江追梦光耀中华》主题光影秀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这台黄浦江大型主题光影秀由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打造,基于黄浦江两岸建筑景观照明基础,分两大类呈现手段:建筑物固有照明设施的表演,以及临时增设的激光表演器、光束灯等舞台灯光设备的表演。表演区横跨黄浦江两岸三区近3平方公里范围,涉及设备数量超万台,分散安装于黄浦江两岸近百栋建筑,采用了15台100W全彩激光。该光影秀是演艺应用领域在云通信技术、程控技术、通信技术加持下,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与突破。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文化业态的持续产生和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赋能,文化与旅游、商业、体育、展览等不断融合形成新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方兴未艾,广受欢迎。以文化IP的数字资产化、虚拟偶像驱动的参与式消费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创新文化产品形态与消费场景上的广阔前景,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通过科技赋能,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文化新业态,丰富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是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文化”行动,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文化建设相结合,抢占文化领域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文化领域发展人工智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规律。首先,文化领域资源丰富,特别是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开展,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化转化资源充足。其次,应用场景多样,吸引力强,可以更好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最后,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知识联通。借助大模型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将构建起超大规模、结构化的知识库。AI可自动分析、整合散落于各类历史典籍、艺术档案、研究报告、文物考古中的大量信息,将看似孤立的数据彼此关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仅能够极大提高研究效率,而且能够使研究人员快速发现其中隐藏的内在关联、探究和填补以往的知识空白,这也是基于文化大数据开展人工智能深度开发所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营造科技深度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科技攻关,攻克文化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一批文化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统筹建强文化系统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继续完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载体建设,强化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拓展长期稳定支持渠道,加大文化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做好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推动的全链条创新。推动文化领域未来产业发展,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提早布局、超前规划,在未来演艺技术、低空经济发展、文旅具身智能应用等方面打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应用示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大力提振文化消费,以市场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扩大文化服务贸易,增强国家软实力。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使科技赋能的供给体系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拓展文化需求空间,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促进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系统集成,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融合创新为出发点,做好文化科技工作的政产学研用系统推进。推进文化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文化领域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打通文化艺术数据归集与处理等难点痛点,合理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同时,要用好各种政策和技术工具,在数据标注和数据采集等环节,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全面融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基础
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的直接载体是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水平将决定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和前景。必须将人才培养置于战略高度,积极落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文化领域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夯实专业人才基础。系统性地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创新,鼓励高校设立“数字人文”“艺术与科技”“数字艺术”等交叉学科,培养兼具算法理解力与文化阐释力的复合型人才。
做好职业培训。人工智能推动文化领域的就业生态发生变化,标准化岗位面临被替代风险,而数据标注师、文旅大模型训练师、数字策展人等新兴职业集群则应运而生,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需求迫切。为此,在职业培训层面,应加快构建新型培训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技能认证标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在实践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丰富的实践必然带动人才队伍的加速成长,要将人才培养摆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在产学研协同层面,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推广“艺术家+科学家”双导师制,通过项目制教学,为文化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人才。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