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富裕的本质
发稿时间:2025-11-10 09:10:00 作者:许恒兵 来源: 学习时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论断,将精神生活富裕提升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的全面性、系统性。新时代新征程,深入理解和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富裕,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精气神和国家的长远竞争力。
共同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精神生活富裕首先是一个价值命题,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精神文化资源获取机会的公平性和精神生活发展结果的共富性。从本质上看,这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和共同提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精神生活富裕不是物质富裕的附属品,而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平均分配,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生命意义的充盈。
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复杂背景下,缺乏牢固的共同思想基础,精神生活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正因如此,共同理想信念才成为精神生活富裕不可或缺的“定盘星”。这一理想信念并非抽象的存在,它具体地、历史地凝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所内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信仰力量,构成了全体人民精神家园最根本的思想根基,是形成清醒理论自觉、坚定政治信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源泉。
精神生活富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普惠性和发展性。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生活富裕的价值公约数,凝聚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衡量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尺。当社会普遍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社会的道德水位就会不断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也就有了明确的价值指引和深厚的道德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成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它们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谱系,以及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神宝库。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味着要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遍布广袤大地的遗产、书写于古老典籍的文字重新焕发活力,使其思想精髓与审美价值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当代社会相协调。这些丰厚的文化载体,天然地成为构筑全体中华儿女情感相依、价值共通、命运与共的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并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复兴伟业的磅礴精神力量。
优质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
精神生活的丰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托的文化载体质量与可及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必然包含着物质满足与精神富足的双重维度。这意味着,精神生活富裕并非抽象概念,其实现程度直观体现为社会成员能否普遍、公平、便捷地享有丰富、优质、多样的精神文化资源。换言之,精神生活的“富裕”状态,首先建立在精神食粮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这种丰富性呈现出双重供给特征: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机制涌现的多样化、高品质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确保精神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与底线性。这两大体系共同构成了精神生活富裕的载体支撑。
精神世界的品质同样深受其所在“文化生态”的浸润与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将网络空间定位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并明确指出清朗的网络生态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的文化氛围、内容质量、价值导向,如同水土质量般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健康。同样,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环境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涵养作用,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能够有效抵制低俗媚俗内容与错误思潮的侵蚀,为民众精神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撑。
精神生活富裕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每一个现实个体的精神福祉得到普遍增进。这种福祉超越了感官的即时愉悦,指向更深层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意义感。这种福祉的具体样态,本质上依托于优质文化载体的支撑与呈现:在认知层面,依托各类知识载体实现智慧的启迪与视野的拓展;在情感层面,借助丰富的文艺作品与审美载体达成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在社会层面,通过公共文化空间与社交载体建立人际的连接与价值的认同;在存在层面,依靠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载体完成心灵的安顿与生命的定位。正是通过多元文化载体的有效供给与普惠共享,精神生活富裕才从理念构想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知、可体验、可享有的现实福祉。
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精神生活富裕归根结底是“人”的富裕,其本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和共同提升。它强调人民不仅是精神文化的消费者,更是积极的创造者和能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精神生活富裕内在地要求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真正确立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当人们从文化舞台的“旁观者”转变为“主演者”,其精神生活便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创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主体性的彰显和创造活力的迸发,构成了精神生活富裕在主体维度的核心特征。
精神生活富裕的终极价值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实现精神生活富裕,意味着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社会为每一个体发展其兴趣、才能和自由个性提供充分的条件与可能。这种发展不是模式化的批量生产,而是个性迥异的“百花齐放”。人们有更多闲暇时间、更优教育资源、更广展示平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受艺术的魅力、进行哲学的沉思、提升道德的境界,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实现智力、情感、意志、审美等各方面本质力量的协调发展。
推动精神生活富裕的长远目标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过程是主体性建构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滋养与环境熏陶,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最终目标是塑造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精神、深厚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人格的现代公民。这样的“时代新人”不仅是精神生活富裕的享有者,更是其积极的推动者与创造者,这是精神生活富裕在主体层面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
(作者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