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稿时间:2025-10-12 08:13:00 作者:丁浩员 戴嘉宜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贸易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外资利用质量显著提升。这些成就有力推动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高水平开放不断塑造新的优势和机遇。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贸易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外资利用质量显著提升。这些成就有力推动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的强劲引擎

  贸易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体现。“十四五”时期,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从2020年的32.22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3.85万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也从2020年的4.56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7.52万亿元,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贸易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得益于我们通过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逐步走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积极创建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效削减了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贸易成本降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市场的互联互通程度提升,形成了更开放的贸易环境和更紧密的贸易联系。

  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首先,自贸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成为制度型开放的先锋阵地。“十四五”时期,自贸区总体布局持续优化,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格局,探索了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为全国范围的开放政策提供了一定经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使得海南能更有效地汇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其次,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成为制度型开放的关键举措。“十四五” 时期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其中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的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制造业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敞开,有助于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打造更加开放、更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有利于提升引资规模、质量和结构,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十四五”时期,中国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在交通、贸易、投资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比如,中老铁路、雅(加达)万(隆)高铁等标志性项目相继通车,中欧班列开行量持续攀升并实现“钢铁驼队”常态化运行,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中印尼“区域综合经济走廊”等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不仅打通了跨国物流与产业协作的“动脉”,更构建起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合作为纽带的国际合作网络,为共建国家破解发展瓶颈提供了关键支撑。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也稳步提升,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合作规模持续扩大,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外资利用质量显著提升,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力的外在体现。“十四五”时期,中国不断优化开放环境,通过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吸引了更多外资流向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也加大投入,并在中国设立了一批研发中心,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技术、资本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报告》显示,中国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跨国公司如特斯拉等进一步加大在华投资,这充分展示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全球资本的强大磁吸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十四五”的发展成就

  首先,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了市场机遇,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重塑,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些外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全球化的创新网络,与中国本土企业良性互动并共同推动了产业升级。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加速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迈进。中国还积极构建面向世界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仅推动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倒逼国内相关领域进行制度性改革,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

  其次,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了经济韧性,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中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有效化解了外部风险,提升了抵御冲击的能力。“十四五”时期,中国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得以更有效地获取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包括技术、人才、资本和原材料,弥补了国内供给的不足。通过扩大出口和多元化贸易伙伴,中国还能够分散市场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比如,在面临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时,中国通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合作,构建了更加多元、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确保了关键产业的平稳运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还促进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体系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更加接轨,不仅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公平的舞台,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而显著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整体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其三,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了包容性增长,惠及民生福祉。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时期,中国通过扩大开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选择。首先,进口商品的关税下调和便利化政策,使得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医疗设备、教育资源等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极大丰富了居民的消费选择,提升了生活品质。其次,服务贸易的开放,让国内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化的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服务。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许多中小微企业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更是将中国的开放经验和发展成果分享给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为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全球共同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展望“十五五”时期,中国将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制度型开放将成为新阶段开放的核心要义,其内涵将更加丰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将进一步压缩,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将吸引更多全球资本和技术流入。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全岛封关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十五五”时期将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资源,助力打造国际投资高地。中国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化《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谈判,提升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这些举措将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助力构建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投资体系。

  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聚焦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绿色丝绸之路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共建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数字丝绸之路将加速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共建国家的应用,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健康丝绸之路将深化共建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疾病挑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通过这些举措,“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将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

  (作者丁浩员系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商学院副院长,戴嘉宜系该校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丁浩员 戴嘉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2日 03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