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以“三个注重”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

发稿时间:2025-07-21 15:52:00 作者:肖映胜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依人而成的家庭及其文明程度既是家庭建设成效的评判标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之维、应有之义。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在薪火相传、社会建构、风气彰显、品德教育上的功能不可替代。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价值所在,深刻揭示了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之间的内在关系。2025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第3期再次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强调家庭文明建设不可替代,明确指出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注重”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

  以注重家庭建设厚植家国情怀

  《孟子·离娄上》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直接阐明家、国、天下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释了家国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的内在统一塑造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且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西汉初年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忧国忧民,晋代葛洪“烈士之爱国也爱家”的为国尽忠,明朝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思国思家,以及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精忠报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舍生取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言壮志……家国情怀贵在国家引领,也重在家庭建设。一方面,要建设好“小家”。将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作为宝贵精神财富贯穿于家庭建设始终,引导和鼓励广大家庭行动起来,共同为实现家和万事兴、家家幸福安康而努力。另一方面,要服务好“大家”。马克思曾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国家、民族是每个家庭建设的坚强后盾,没有国家强大何来家庭兴旺?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国和爱家、爱他人与爱自己统一起来,以小家庭的和睦助推大社会的和谐,自觉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之中,用四亿多家庭、十四亿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怀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磅礴力量。

  以注重家教崇正奠基品德教育

  中国自古严制家规重视家教,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弟子规都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家规。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人的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人之知识教育、为人教育、成才教育、美德教育、劳动教育、处世教育、安全教育等,而最为基础、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家教在立德树人上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首先,树立养小德成大德的家教理念。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少年儿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做很大的事,但可以从小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天都可以想一想,对祖国热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对好人好事有敬佩感吗?对坏人坏事有义愤感吗?”如此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其次,重言传身教与耳濡目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少年儿童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构初期,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客观还是偏执、乐观还是悲观、积极还是消极、无私还是自私的人都需要家长的手把手教、悉心教诲和以身作则。最后,积极传播正能量。在家教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引导下一代爱党、爱国、爱人民;在家教中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大爱,引导下一代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在家教中共建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弘扬善德,引导下一代以德治家、勤俭持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

  以注重家风传训塑形社会风气

  中国自古重视家风,古训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历史上的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以及诸葛亮训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陆游家训等经典家风故事和优良家训影响深远。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为此也作出表率,毛泽东对子女及亲属严格实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的“四不主义”,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朱德为家人树立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的“三不准”家规。家风正不正,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事关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优良的家风引领向上为善之风,不良的家风导致阴暗为恶之气甚至败坏社会风气,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首先,以传统美德赋能家风建设,将崇德向善、修身正己、睦亲齐家、忠孝廉悌、心怀家国、知书达理等中华民族优秀家风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深度融入家风建设中,塑造“美”的家风。其次,以红色家风涵养家庭风尚,将革命理想高于天、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反对特权、从严治家、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宝贵思想财富口口相传,擦亮家风建设底色,提升家风建设品质,塑造“红”的家风。最后,以廉洁自律推进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历史反复证明,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过好亲情关,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从政,塑造“严”的家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社会风尚和文化建设是影响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因素,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抓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唤醒广大家庭崇德向善的道义自觉、责任自觉、行动自觉,旨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营造优良的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作者系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