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践行好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责任使命。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建设好思政课“三个课堂”,使思政课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汇聚新动力、开创新局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高校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为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肩负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大使命”,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
立足政治属性,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强国报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立足人民属性,回答好教育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问题。坚持人民属性体现了“教育为谁服务”的价值判断,是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渠道,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必须将人民至上作为重要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树立造福人民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民意识、坚定人民立场,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引领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把心系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立足战略属性,回答好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方向,超前研判未来卓越人才需要的核心素养,通过建好用好“大思政课”,涵养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家国情怀。要通过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理论解读、形势分析、实践淬炼,增强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战略思维力、战略洞察力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力。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筑牢“大阵地”,用好“大思政课”的“三个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建设好思政课“三个课堂”,使思政课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汇聚新动力、开创新局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抓好思政“小课堂”。思政课是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主渠道。高校要增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政治自觉,加紧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高标准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全面系统阐释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要增强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思政课最基本的功能是政治引导,根本前提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学校定期邀请理论大家为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会,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学理、机理、哲理,引导教师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使学生充分认识其中的精神魅力和真理力量。要提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不能搞填鸭式的“硬灌输”。高校要注重深入把握数字时代学生的行为特点、接受规律、使用习惯,探索转变传统的“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需求感与获得感,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心坎里。学校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思政辩论赛”“问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用好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必须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不能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高校要在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各类教学渠道,提升实践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一要用好“大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思政课提供了内容支撑,新时代学生身边切实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思政课最好的案例和教材。学校引导师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素材,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家精神、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主题组织教学实践,通过植根新时代伟大实践把历史必然说清楚、植根中国大地把自觉自信说清楚,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引发学生共情共鸣,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二要用好“大阵地”。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拓展教学阵地和渠道。学校积极对接教育部、天津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大项目大平台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平台”“大项目”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阵地。挖掘校史、院史资源,打造一批院史馆,引导学生在了解院系、学科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勤学报国的大志向。
建好网络“新课堂”。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成长深刻地受到了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学校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赋能“大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感、实效性和吸引力。要用好新技术,将一系列新颖的技术手段融入思政课堂,提高育人实效。学校依托“云课”“慕课”等搭建优质的课程平台,将“实体课堂”与“仿真课堂”有机结合,让“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共同发力,优化教学效果。要制作好内容,学校充分运用好新媒体平台,推出一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高质量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
构建“大体系”,做好“大思政课”的“三个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高校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为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完善育人体系。要探索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学校抓住立德树人“牛鼻子”,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一体设计、统筹推动,构建起育人资源优化配置、协同运用的良性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协同育人。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探索推动思政课“授课小组制”改革,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课程育人体系、“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创新育人体系、“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的标杆示范体系、“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科学研究。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学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理论研究推动教学突破,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理性支撑。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等研究平台,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性学理化的整体研究和重要思想的分领域专题研究。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等重大课题组织专题研究,引导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通过执笔铸文助推执教铸魂,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性支撑。
加强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好用好“大思政课”需要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作为坚实保障。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有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教师自觉成为信仰和践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制定《学校师德公约》,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先生”。二要提升队伍能力。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广泛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实地考察、教学研修、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能力。实施“辅导员人才计划”等,着力建好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思政工作队伍,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三要凝聚育人力量。建好用好“大思政课”,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开门办思政课,努力撬动社会优质人力资源,凝聚各方面育人力量,建设一支种类多样、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探索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广泛聘请校内外党政干部、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走进思政课堂,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实效。探索开展师友计划、银发计划等,加强专业教师与专门队伍工作协同,推动思政工作有机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