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发稿时间:2025-05-04 09:27:00 作者:张志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说明,“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实践方法论的地位。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作为方法和途径的意义,在于巩固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具有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让文化自信有了依托,让我们打开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空间。

  “第二个结合”在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三方面的重大意义,成就了三种主体性,即文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与创造的主体性。其核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根基,创造属于我们时代新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从根本上解放出了文化创造的主体性,是树立文化创造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从实践性把握“两个结合”的关系

  “第一个结合”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理论教条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践的方法论。“第一个结合”作为思想解放,解放出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方法。

  那么,“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是什么?

  这就要从实践的三性关系来把握。实践的三性是指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实践的客观性既是实践真理的物质前提,也是实践真理的效用标准;实践的客观性更是检验一切理论真理的前提和标准。因此,实事求是首先是实践客观性的表达。不过,实践的客观性也是需要主体去确认和发现的,实践的客观性也是主体认识的结果,这种对实践客观性的认识,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里有实践的主体性,在某种意义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当然也包含着实践的创造性。因此,“实事求是”也是实践三性统一的结果,只是实事求是更加强调实践客观性的前提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个结合”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应该说,是在实践客观性前提下,进一步解放实践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产物。“第二个结合”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这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不仅破除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还破除了一切理论教条,更破除了对于脱离实际落后传统的教条。“第二个结合”解放出的文化创造的主体性,是在破除了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之后的创造,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之后进行的更进一步的创造,创造出既前无古人、更无榜样可效法的新文明。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向人类示范的新文明。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基于以上的认识,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就是根据时代任务而形成的从实事求是到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推进,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就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实现的守正创新,是在守正创新中对实事求是方法论的辩证综合。因此,“两个结合”从根本上也构成了一种求是创新的综合方法论。

  “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实践真理而发挥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教条,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实践真理,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理论不过是实践之间的中介,理论真理是朝向实践真理的中介。这是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识,也是二者契合的前提。

  正是在此意义上,“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充分说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一套实践的真理体系,它并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论教条。自主是基于实践客观性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主的知识是超越西方主流社会科学所标榜的价值无涉的实践的知识论,所有以价值中立来标榜知识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知识论,都是以一种方法研究一切对象的方法论霸权,都是做不到实事求是的知识。自主的知识以实践为对象,以现实的总体性为对象,现实并非事实,现实是包含着主体性和创造性,涵盖着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实践总体,因此,关于现实的知识必然包含价值、立场、主体及其对未来的创造,是关于实践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实践总体的知识。因此,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人文社会的知识,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知识论,是由具体对象决定具体方法的知识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论,是通过解决实践问题而不断进行创造性实践的知识论,是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知识论。这种知识论创造的知识体系,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科学或实践科学。

  因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科学或实践科学。“两个结合”作为将实践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解放出来的方法论,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是建构马克思所谓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张志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4日 03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