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湖湘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发稿时间:2025-04-18 16:02:00 作者:彭昊 彭思宇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作为湖湘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红色家书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是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家书所呈现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伟大成就,将这些家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生动真实的历史故事和情感力量,与学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促使思政课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育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新人。湖湘红色家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实现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其时代价值。

  深化教学研究,挖掘独特育人价值

  湖湘红色家书饱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与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在逻辑衔接上,形成“历史—理论—现实”的递进式教学逻辑。从历史维度出发,通过讲述烈士家书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湖湘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增强对革命历史的感性认知。从理论维度出发,将家书中的革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提升理性认识。从现实维度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将家书中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践行家国情怀,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在内容整合上,多维度嵌入各门思政课程。将湖湘红色家书的精神、事件、人物与思政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相结合,从“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个人修养”等维度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活用湖湘红色家书语言、故事与内涵,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矢志奋斗的理想信念。

  在学术支撑上,加大教学的理论深度。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在红色家书融入思政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鼓励教师开展“家书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挖掘”“家书中的伟大建党精神”等课题研究,深入剖析湖湘红色家书的教育价值,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从而加大教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

  依托案例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创新

  湖湘红色家书是鲜活的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和代入感。

  情景还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重现湖湘红色家书的写作背景,有效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参与感。例如,重现“一封未寄出的家书”场景,让学生扮演家书的作者或收信人,深入体会革命先辈在动荡岁月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跨学科分析。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组建“家书文本分析”工作坊,从多角度解读家书的文化内涵。例如,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维度分析陈毅安烈士最后一封“无字家书”背后的深情,联系夫妻二人54封系列家书,沉浸式体验陈毅安、李志强夫妻二人的纸短情长。从历史角度探讨家书背后的时代背景,夏明翰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和决心。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家书故事。例如,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再现家书中的历史场景,使学生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书背后的故事,制作“湖湘家书微纪录片”,增强学习沉浸感。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家书纪录片,课后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和互动,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拓展实践教学,健全“第二课堂”体系

  将红色家书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在理论层面具有教育意义,更在于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书信中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有机统一。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课外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走访湖湘红色教育基地,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左权故居等。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场景体验等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家书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家书寻踪”活动,引导学生寻找与湖湘红色家书相关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通过现场教学和专题研讨,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如结合家书内涵,组织学生成立“红色家书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湖湘红色家书故事宣讲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湖湘红色家书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如红色文化调研、红色故事绘本创作等,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可依托实践成果,录制“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微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开展“红色家书文化月”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征文、家书诵读比赛、红色家书展览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结合学生兴趣,开展红色家书“宣讲会”“有声书”“听读悟”等主题活动。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湖湘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以保障其持续深入推进。

  举办湖湘红色家书专题研讨班。按时邀请党史专家、红色文化研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对湖湘红色家书的文化解读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其综合教学能力。

  完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考核+实践成果展示”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红色研学等实践环节的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教师观察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湖湘红色家书教学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丰富教学资源。整理湖湘红色家书的原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融媒体技术,开发微纪录片、虚拟现实体验馆等多样化教学素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组织编写湖湘红色家书教学特色教材和案例集,将湖湘红色家书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打造“纪念馆+高校”融合发展联合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形成“大思政课”育人资源库。通过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促进高校间红色家书教学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3VLS003)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