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发稿时间:2025-02-07 16:44:00 作者:董慧 向金存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与现代化发展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新性探索。以文明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兼具深厚历史底蕴、科学理论指导与鲜活实践特色的文明实践,具有深厚而独特的文明底蕴。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明之根,以马克思主义为文明之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明之基。这三者共同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承载着接续和复兴中华文明的使命,彰显着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撑,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并赋予其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才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夯实文明底蕴、彰显文明特色。从现代化的起源与发展来看,西方国家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其成就无疑为全球各国描绘了现代化的蓝图,但同时也引发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误解。历史经验昭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不是简单地割裂传统、摒弃历史文化的“另起炉灶”,而是在深厚历史文化土壤上的自然生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基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更是决定了中国必然能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法家理念等,这些思想精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经济伦理为现代社会树立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观;“等贵贱,均贫富”的社会伦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指向;“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伦理为现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现实启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世界伦理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和发展韧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根基。

  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关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的关键所在。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智慧,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然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既要珍视和传承那些具有普遍价值、能够跨越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又要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指导思想和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铸就独特文明之魂,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独具文明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一种科学的文明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征,分别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从中国革命时期的艰难探索,到建设时期的艰辛奋斗,再到改革时期的勇于创新,直至新时代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制定正确的现代化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文明发展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套固定不变的全球通用公式,而是需要各国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紧密结合自身独特国情,不断坚持、发展与创新的科学方法体系。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引导中国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探索与推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深度融合、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这一进程的核心在于“两个结合”的实践智慧,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洞察时代变迁、精准定位历史坐标、深刻把握民族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确立了根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理论与实践的飞跃,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在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实现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更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引,牢牢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并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追求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潮流之中逐步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从清末的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深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开辟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符合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发展,并日益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中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后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后,我国踏上了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面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及如何有效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著名观点,这一论断犹如灯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崭新的时代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不仅更加清晰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深化,展现了更加全面多元且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蓝图。在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展现出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和底层意蕴。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之中,依赖于这一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广泛拓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也需应对层出不穷的复杂挑战。在此背景下,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为我们不可动摇的选择。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我们的实践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还要将这一系列理念和战略在实践中扎实落地、不断深化。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深厚而独特,它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明之根;坚持科学理论为方向指引,以马克思主义为文明之魂;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明之基。这一文明底蕴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不断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分别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4&WZD14)

责任编辑:朱浩天 见习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