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蕴藉和积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主体意识的集中彰显,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基础和前提,是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为本、创新为要,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根基,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守正为本,在强基固本中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强调在固本培元、疏源浚流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筑牢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实文化根基,必须深刻认识到以守正为根本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
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之正。这是守正的制度根基、创新的制度保障。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同各类错误文化思潮作斗争,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敏锐,不断提升以有效斗争掌握主动的制度保障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问责刚性约束,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定对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牢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守“两个结合”根本要求之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二者的融会贯通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站稳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守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向,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从根本上使中华民族内在深刻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在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守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之正。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符合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实需求。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始终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夯实文化引领力根基。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握人民需求,为人民抒怀,通过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人民力量。
以创新为要,在锐意开拓中谱写中华文化现代华章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永恒价值,既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发扬,要在夯实文化引领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塑造力、文化辐射力中开拓创新,为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断提供新动能。
创文化引领力之新。夯实文化引领力是新时代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条件,必须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之作为加强文化引领力的思想纲领,不断加强党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的建设。要不断拓展文化融合引领的深度,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赋予文化新的载体和现代表达形式,搭建新的文创平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数字化助力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形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合作新格局,实现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彰显强大文化引领力。
创文化凝聚力之新。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要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守好中华文化的内在独特性,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表达机制,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诠释好、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创文化塑造力之新。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主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更具现代化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塑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独特价值。要统筹推进文化培育和文明创建,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创文化辐射力之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世界性彰显体现在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平等、互鉴、包容的文化观与不同文化对话交流。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又要拓展世界眼光,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之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更通达的现代化中国形象,让世界理解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培塑文化的民族性自觉与世界性观照,筑牢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
在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法论。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为创新立本、立根,是“不变”。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所在。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守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源价值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精华,从中汲取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科学理念和辩证思维,提炼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精神标识和话语表达,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成果和智慧结晶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创新是守正的手段,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变”。只有在守正中创新,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中华文化要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焕发时代光彩,必须开拓创新,增添新时代的文化精华。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审思。通过聚焦人民期盼、借助科技创新赋能,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价值,推动产出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围绕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和使命,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形式新机制,注重以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文化创新创造,不断创新数字技术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竭源泉。
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到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提升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要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创新,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坚守好文化根脉,以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使中华文化主体性得以更好彰显。要在守正创新中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实践创新,明确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路线图,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任务,坚定文化自信,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路径,既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厚积淀,又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让中华文化在应对历史变迁、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使其更加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求,将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融入文化强国建设全过程的实践创新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意蕴和精神实质,指明了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握和运用的根本原则。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关系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关系到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深刻领悟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所在,牢牢把握好守正创新的重要价值,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赓续中华文脉中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途中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