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刻阐明了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研究路径、发展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力量。
溯历史的源头,循文化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无论是探讨中华文明过去之辉煌,还是探讨现代中国社会之巨变,都是世界中国学所应研究的内容,都是世界中国学的应为之举。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世界中国学不仅要研究历史中国,还要研究当今中国。现实贯通着历史,当今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科学理解和辨识现实的世界和当今的中国,必须把握追溯历史源头和遵循文化根基这一科学方法论。
溯历史的源头。历史中国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历史基因和文化根脉,当今中国是对历史中国的传承发展和革故鼎新。离开历史中国,当今中国将是无源之水;没有历史中国,当今中国将是断流之河。只有立足历史中国的形成史,才能充分理解当今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中国滋养着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赓续着历史中国基因,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中国。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才能真正认识现代的中国、把握未来的中国。
循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是个整体,既包括先人创造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近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当今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密码,孕育、萌生和生成当今中国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根基,才能深入把握和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不断蓬勃发展的当今中国文化,从而不断沟通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历史和未来。
以文明互鉴实现共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刻阐明了不同文明只有平等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和进步。“我们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文明平等交流互鉴,是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动力。“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世界中国学聚焦中国道路、胸怀世界发展、照亮人类未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中国思想与文化力量。
尊重多元多样的各国文明。“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世界文明多元多样就如同自然界千姿百态物种多元多样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真样态。目前,全球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00多个民族、4300多个宗教,这是客观真实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历史、迥异的国情和习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形成了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世界文明百花园。我们应该尊重多元多样的各国文明,拒绝相互排斥、隔阂和贬低,只有加强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方能实现共同进步。
坚持不同文明和合发展。和平和谐、合作发展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大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旨归。恃强凌弱、对文明异质性的过度强化则会导致文明凋零;以一种文明同化和统治其他文明,将致使人类文明的终结。摈弃傲慢与偏见,推动多元多样文明携起手来,和合发展才能滋养绚丽多彩的世界文明。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营造平等互鉴的文明交流氛围,探索构建世界文明对话合作发展机制,推动形成和合发展的文明交流格局。坚持和合发展,就要积极促进不同文明在平等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各展其长、同放异彩、相得益彰。世界中国学旨在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之学,具有世界意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世界多元多样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和合发展,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造就更多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中华文明历来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历史上就自信大度,与世界不同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文明交流,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融通中外文明使者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同时,享有世界声望的汉学家、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利玛窦、费正清、李约瑟、马悦然等来到中国进行深入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也带动东方文明走向世界。今日之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当代世界,是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融通中外文明不仅需要包括各国的政治家、外交官,还包括艺术家、作家、教师、知识分子和致力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使者。这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充分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学习,加强彼此合作。
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心态。首先,培养全球思维,掌握世界发展趋势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学会从全球视角审视问题,在中外文明的融通中不断提升和开阔视野,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坚定自信,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文化活动、讲座等平台和渠道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全世界感知当代中国风貌,领略中华文化魅力。其次,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坚定文化自信,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心态,消除壁垒,打破隔阂,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不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深入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其次,要努力学习、掌握外国的语言,提高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能够娴熟地使用外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掌握跨文化交流沟通技巧,注重尊重、包容、倾听和及时反馈,不断构建和完善跨文化交流、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作者分别系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