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护水行列,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携手打造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言简意赅,思想深邃,为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研究阐释志愿精神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中华文化精华,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库区的生态环境,守好用活宝贵的水资源,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同向发力,久久为功,勤做环保知识的宣传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10年来,丹江口市无数干部群众联手守水护水,让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累计调水超660亿立方米。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市336个“小水滴”志愿服务组织多年的艰苦努力,可谓“水滴石穿”。我们要加大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更加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加强沿线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谱写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是19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大转变”。不仅19世纪如此,而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依然成为20和21世纪人类面临的大转变之一。自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以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改善。对此,环保宣传功不可没。但是,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持久的世界性难题。因此,环保知识的宣传同样是一个动态持久的永恒话题。2023年8月15日,是第一个全国生态日。各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公益动画短片《海洋星球“守蔚者”》上线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就要到了”,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全国生态日,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转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又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山一水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健康。我们要勤于宣传,努力营造浓厚的环保社会氛围,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同向发力,久久为功,勇做环保活动的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说:“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重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酝酿,到2014年中线、东线全面建成通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项跨世纪的巨大水利工程,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首先,它优化了水资源的配置格局,有利于改善河湖的生态环境,促进南北经济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古人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对君臣互动关系的生动比喻,闪烁着朴实的辩证思维。今天,我们如果回归水的本义,将“舟”赋予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义,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水与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说到底,这依然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问题。一方面,尊重和保护自然,遵守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认识和有序开发自然资源,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两全其美——水载好了“舟”,“舟”也反哺于水,水质及其“颜值”更高。多年来我国南方水资源非常丰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时常也洪水肆虐、水患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颇为紧张,人们生活和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沟通长、黄、淮、海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旨在解决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通过政府的“有为调控”与市场的“有效调节”,让南方多余的水资源成为北方宝贵的必需品,促进沿线省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它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事关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民生为大。群众生活用水是否安全,关乎其身体是否健康、幸福指数的高低。是否具备比较充足的水资源,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的高下,不可等闲视之。一方面,“勿以善小而不为”。环保工作不仅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而且许多工作颇为艰难复杂。面对一些“小、碎、杂”的事情,志愿者要以坚强的毅力和充分的耐心去做,在友爱互助过程中完成任务。面对一些“险、脏、累”的工作,志愿者需要弘扬奉献精神,冲锋在前,艰苦奋斗,甚至牺牲。“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志愿者的先行示范,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及其活动蔚然成风,最终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助推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标识。针对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言行,我们要加强宣传,多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敢于“亮剑”,运用舆论监督和法律武器,开展坚决斗争,巩固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果。
同向发力,久久为功,乐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里说:“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水库在该县境内的水域面积为506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49%,该县以保水质为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2023年旅游综合收入50.24亿元,3万淅川人分享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环保志愿者成为绿色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前者强调“崇尚自然,尊重生命”,遵循自然规律,保护人居环境。后者强调经济优先,通过利用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单纯片面地强调“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的任何一个,不仅在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既不是人对自然的毫无认知和完全不作为,也不是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竭泽而渔,而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只有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金山银山的永续发展。否则就会坐吃山空。只有在人类形成了生态文明的共识,有了金山银山,才能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环保志愿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同向发力和久久为功的系统集成工程。有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才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系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讲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