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文物主题游径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发稿时间:2024-07-19 14:16:00 作者:李晞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革命文物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由于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广、空间分散等特点,存在保护难度大、展示利用水平参差不齐、资源转化模式单一、辐射带动能力弱等问题,亟须推进其保护利用工作的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促进其保护利用融合发展。2023年《国家文物局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为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依托革命文物构建主题游径,将区域范围内的革命文物资源与其他文物资源、非文物资源有机关联,不仅有利于生动阐释革命文物的价值与内涵,还有利于发挥其在国家文化战略和区域发展中的时代价值。

  文物主题游径的概念内涵

  《通知》指出:“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这一概念强调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内资源的整体保护与综合利用,体现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从单体、静态向综合、动态的转变,基于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对保护模式进行了拓展。

  从要素构成上看,文物主题游径拓宽了遗产保护的时空范畴。文物主题游径不仅包括点状或线状遗产,还包括区域内的一切遗产资源和空间环境;不仅包括文物资源,也包括非文物资源。其涵盖各种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串联各种遗产类型,纳入各类文化场馆,融入周边景观环境。

  从建设内容上看,文物主题游径分为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和县域文物主题游径三个层级。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要具有国家和民族意义,聚焦增强中华文化民族向心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要凝练品牌,彰显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县域文物主题游径要关联资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与旅游需求。

  从建设路径上看,关键点是提炼主题和生成路线。主题的提炼必须能够有效依托特定区域的环境、串联起空间里的各种资源,突显出特定区域里的历史文化特点或内涵。路线的生成要形成地理空间层面畅通的交通游线、建立逻辑合理的叙事方式、建构多元的展示和游历方式、盘活各类资源,以提供自然真实的体验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促进融合发展的价值阐释

  价值阐释是建设文物主题游径的关键环节。相比于传统的遗产保护方式,文物主题游径打破了遗产类型和地域的界限,更加强调系统性和关联性,是一个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要素的复杂动态系统,可以形成各要素关联统一互促的线性开放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构建,为革命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拓展了实践路径,为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增加了实际价值。

  文化价值:为红色基因提供表现载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革命文物承载的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稳固根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革命旧址、战争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革命文物,记录了党和人民奋斗的足迹,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把点状分布的红色基因联通为游憩路线,通过身临其境的叙事场景,为红色基因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表现载体。例如,“进京赶考之路”游径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抵达北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贯通京冀两地,包含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住所纪念址、涿州火车站、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双清别墅、香山革命纪念馆等重要点位,为人民群众重悟初心使命提供了场地资源。

  社会价值:为区域发展打造特色名片。在区域发展中,特色名片依托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反映区域文化底蕴、产业基础和城市特色,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市县形象的彰显,对人才、金融、企业等要素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实践证明,特色名片是拓宽区域发展空间的有效路径,也是凝聚社会发展共识的重要举措。例如,浙江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依托“两山”会址打造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把村工厂的缝纫车间改造成文化礼堂,把仓库建成农家书屋,以主题线路整体打造“两山”会址公园,不仅当地成为宣传展示“两山”理念实践示范成果的重要平台,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浓墨重彩地添上了“浙江标识”。

  经济价值:为产业兴旺带来发展动力。产业兴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体现,需要产业业态的丰富和产业链的延伸。革命主题游径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打通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界限,助推旅游业上下游链条发展,直接推动业态培育、兴域富民。例如,湖南省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12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围绕伟人风采、红军长征、乡村振兴等主题,将省域范围内的红色遗址遗迹与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典型成果等融合起来,仅2021年全省红色旅游就突破1.4亿人次、同比增长25%,综合收入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28%;湘赣边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串联起两省9个县市、覆盖101个贫困村,辐射带动200余个扶贫重点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这一建设有利于打通文物资源和非文物资源之间的界限,提高资源利用附加值。例如,江西瑞金盛产脐橙、油茶、白莲等作物,又集聚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借助“红色旅游+农业”推动农业各个环节与旅游产业融合,以红色旅游资源集聚产业人群、加快招商引资,现已发展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该市还借助红色旅游在全市建设“无废景区”“无废宾馆”“无废商场”,建立旅游废弃物回收机制,拓展了无废工业生态产业。

  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构建路径

  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构建,绝不是各种要素的堆砌,各种要素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找出要素之间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合理配置各种要素资源,形成有效的游径系统。本文从“时空分析、主题凝练、要素连接、功能盘活”四个角度,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一是时空分析,建立区域结构整体认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遗产都有形成的条件和过程,革命文物资源也会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结构体系。价值突出的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必然与其所处时空环境具有强关联。因此,借助时空分析观,对区域内的历史文脉进行梳理与识别,系统研究区域内分散的文化遗产等各类资源,形成对区域结构的整体性认知和遗产价值阐释成果,是主题游径构建中的基础环节。一方面,在时间维度上加强对区域资源的系统性研究,综合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及史书典籍、地方志、民族志资料,把革命文物等遗产资源的历史背景放在时间序列中解读,了解背后反映出的革命历史演进过程;另一方面,在空间维度上加强区域内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性调查,摸清数量、类型、分布情况、特征,分析革命文物与其他遗产资源之间、文物资源与非文物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其所处的环境要素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挖掘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环境对革命文物产生的影响。

  二是主题凝练,形成革命历史叙事体系。历史特征鲜明的主题有助提升整条游径的感知氛围,这是建构文物主题游径的关键环节。能被纳入线路范畴的遗产和文化等资源,背后都有其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在革命进程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因此,在构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读地方历史尤其是地方革命史、展示遗产资源,务必重视时空关联,提炼叙事线索与表达方式,形成完整的以革命历史事件为基础的主题性叙事体系。在时间线索上,理清区域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在空间线索上,挖掘承载革命历史事件或历史文化的区域特色及地域特质,形成展现人地关系独特性、自然地理独特性、地方民俗独特性、特定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强相关性的叙事体系,清晰地展现革命主题内涵。

  三是要素连接,建构通畅有序的线性空间。游径构成的要素不止于文物资源点,各个相关要素连接得当,才能将区域内的遗产资源有机整合。这些要素有物质层面的,如根据历史事件事实来找寻连接事件中实体要素的载体,包括峡谷、桥梁、河流、道路等,或是在旅游服务中设置游览车、游步道、标识解说系统、沉浸式体验与引导交互装置等;也有非物质层面的,要根据革命主题的阐释、游客文化体验、游径空间氛围营造等各方面需求,构建有效传递历史信息、营造文化氛围的载体,强化各关键资源要素的连接,如营造环境相融的景观小品、再现或重构革命事件,注重线路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定期开展体育赛事、民俗体验等,丰富点线串联的纽带。

  四是功能盘活,实现资源的融合互促。借助文物主题游径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要将革命文物等遗产资源与地方发展、社会教育、生态修复等联系起来,使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实现路径。依据革命文物所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现实需要,分类保护利用,盘活其核心功能。一些革命文物精神标识作用更为显著,其游径构建要突出其纪念性氛围,通过场景塑造和培育红色IP,使其成为城市名片和市民公共文化空间,例如,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打造了以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要素的党的诞生线路。还有一些革命文物资源关联度高,具备与区域内自然人文资源融合发展的条件,可引导革命文物与自然景观等深度融合,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例如,江西九江修水县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可以设计出融合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东浒寨生态景区等旅游资源的秋收起义主题线路。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