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毛泽东对现代化价值的三维阐释

发稿时间:2023-12-14 16:17:00 作者:陈金龙 黄依扬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开始对中国现代化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为实现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追溯毛泽东同志对现代化价值的三维阐释,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由来、内涵与价值。

  现代化对中华民族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历史积淀、文明积累基础上诞生的,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基于中国积贫积弱、饱受西方国家欺凌的历史现实,毛泽东同志将实现现代化视为中华民族赢得独立、走向振兴的根本路径。

  现代化是实现民族独立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实现社会进步、人的解放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落后民族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的决定性条件。毛泽东同志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外敌侵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现代化的工业,要赢得民族独立、迈向民族振兴,就必须实现现代化,而发展现代化工业经济,能够改变社会生产力落后状况,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因此,毛泽东同志将中国革命划分为两个阶段,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继续通过现代化将我国建设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民族独立提供经济保障,“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而我们已作(做)了的工作,还只是向这个方向刚才开步走”。

  现代化是民族团结的经济支撑。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状况,与汉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不改善这种状况,就无法满足其对发展前途的期待,影响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专门论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将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团结联系起来:“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使少数民族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是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繁荣,与现代化的领域相对应,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汉族“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在开展现代化建设时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带动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通过现代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现代化对新中国的价值

  一般而言,现代化主要是指国家现代化。这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国家现代化既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

  现代化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必然要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理性分析了“进京赶考”所面临的基本情况,指出革命胜利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着手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与建设,否则无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仅仅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需花费长时间、大力气巩固这个胜利,必须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以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巩固新生的政权。

  现代化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要求从各项事业的恢复重建开始,全面增强综合国力。1954年,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现在工业、农业、文化和军事还都不行,容易受帝国主义的欺负。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认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认知的深化,体现了通过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的发展思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建设方向更加清晰。

  现代化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争取幸福、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追求。毛泽东同志认为,维护人民利益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效率与发展成果。他强调,要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推动现代化建设,并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改善人民物质生活,调动人民参与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人民民主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才会更加凸显出来。

  现代化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现代化建设使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甚至改变原有的国际格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国的穷国地位和在国际上无权的地位也会起变化,穷国将变为富国,无权将变为有权——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里,决定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奋斗”,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提升国际地位、改变国际秩序的重要意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大国作用的重要支撑。

  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

  推动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现代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执政能力得到彰显、政党形象成功塑造的过程。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全国执政地位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政权的成立得以正式确立,现代化为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党领导一切提供重要支撑。毛泽东同志认为,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相伴相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而只有历经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并经受这一过程中的各种考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进人民福祉,能够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只有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本领,才能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要求党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就要将生产事业放在首位,必须努力学习管理城市,学习各项生产工作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面,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党面对新任务仅仅有打仗、土改的本领是不够的,要学习科学技术等新本领,懂得业务才能更好执掌政权,否则不可能领导好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先进思想、技术和领导方法,逐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塑造良好政党形象。政党通过政治实践践行理念与宗旨、展示自身性质,塑造外在于政党本质的政党形象。毛泽东同志在1951年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特征进行了概括:“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这一政党形象是党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国家现代化而逐步树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深刻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为塑造革命政党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同志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等新问题新工作,不断提高自身领导水平,不能浮于表面,而要适应新情况并成为内行,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钻透发展问题,进而塑造建设兴国的政党形象。

  毛泽东同志对于现代化价值的思考,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我们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作者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