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系统推进“精准思政” 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发稿时间:2022-07-04 09:49:00 作者:王亚非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是坚持精准思维、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电子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遵循以精准把握航向为根本、精准识别对象为前提、精准供需对接为主线、精准创新机制为动力的“精准思政”逻辑理路,着力构建“精准思政”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精准把握航向,牢记育人初心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精准思政”,首要的就是在大方向上做到精准和正确。 

  把牢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政治原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学校党委始终坚持这一政治原则和宝贵经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殊优势,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系统推进“精准思政”,始终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党委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服务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使命任务。学校党委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将大数据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包括教育大数据的硬软件系统、思政教育项目活动的高校精准思政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形成“以数据驱动的思政育人模式”,朝着全员育人“信息化”、全过程育人“可视化”、全方位育人“一体化”,育人过程“可追踪”、育人工作“智能化”、育人成效“能评价”的“精准思政”育人道路迈进。 

  精准识别对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精准识别教育对象是前提。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可视”的原则,构建“智慧思政”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特征,实现教育结果的预测和可视化呈现。 

  一体化构建数据平台。成立大数据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统筹推进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依托“智慧思政”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联合校内不同职能部门,动态采集全校18个管理部门、260类数据信息,对涉及学生思政工作的海量大数据做到应采尽采、能汇即汇,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同时,密切与各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学校的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得到推广使用。 

  常态化开展“精准画像”。开发学生“画像系统”,通过对学生价值取向、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若干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实现学生“全面画像”,做到“一人一档”,既精准评估和预警各类异常行为,深化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引导,也为精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参考。从优秀毕业生在校的学业成绩、实践经历、文体活动、生活规律等数据中抽取共性特征,进行公式化描述,构建其学习经历、生活轨迹和就业去向的关联模型,建立学生成长“公式”,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优秀成长轨迹和榜样。在每年优秀班集体答辩、先进党支部评选、学生社团评优等组织建设中,利用云端海量数据对参选组织进行提前评估,用数据“说话”,避免“自说自话”,做到精准评估各类学生组织,实现评优更加公平公正,更好地激发学生组织活力,提升学生组织建设成效。 

  全景化呈现思想动态。开发“荣誉勋章系统”,用青年学生广泛喜爱的文字、图形作为勋章,翔实记录其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参与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为管理者准确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基本概况。依托全国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围绕学生成长发展,定期发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分析报告、学生学业分析报告等系列报告,持续诊断学生状态。此外,每年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思想状况。  

  精准供需对接,确保育人科学合理 

  在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前提下,我们牢牢把握精准供需对接这条主线,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以需求引导供给创新;精准供给适合教育对象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供给满足需求变化,确保育人科学合理。 

  精心组织教育引导内容。根据学生群体的兴趣、特点、诉求和意见,精挑细选教育内容,采取多样教育形式,精心设计实施方案。踩准时代节拍,提供反映时代主题的内容。唱响时代主旋律,凝聚时代正能量,坚持把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作为生动的教育引导内容,深入展示中国之治、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匹配兴趣“个推”,提供高活跃度高黏性的内容。建立网络内容智能双向匹配系统,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和内容生产相匹配,以个性化教育引导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强化党员示范引领,聚焦最有感染氛围的内容。设立“党员先锋服务岗”,推出“党员在身边”“党员在行动”、本科生党员宿舍挂牌等活动,以先锋模范之榜样,强党员队伍之力量。培育特色品牌,打造研学深度融合的内容。实施“一院一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项目培育计划,凝练和形成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思想教育品牌。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思政智库”追踪时政热点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研发“思政智库”系统,依托学校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实现对校内外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数据的实时抓取和分析,并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自动生成热点分析报告,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热点事件走向及学生主要思想动态,为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提供全面支持。创新“第二课堂”助力学生素质自主自觉提升。研发“成电智讯系统”,为学生定制“第二课堂”自主学习菜单、推送相关公告和信息,更好匹配学生兴趣和特长,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从“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打造“成电学堂”一体化学习空间,构建线上线下联通、虚实课堂融合、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生态。 

  建立“智慧资助”系统。精准困难资助一个都不能少。采集分析包括学生家庭信息、在校消费情况等在内的多项数据,通过四级线下认定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差别化确定资助比例、资助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和资助100%覆盖,资助工作基本实现精准化和智慧化。智慧考评保证优者得其奖。通过对学习成绩、竞赛获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时记录,实现年度奖学金的智能化评定。 

  就业服务精准供给。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重点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求职心态、困难问题、就业需求等方面精准摸排,确保精准施策。突出重点精准引导、强化价值引领,瞄准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企业、重大需求,开展靶向培育、建立“选推”机制、优化就业结构。匹配推荐精准对接,研发校园“微招聘”智能双向匹配推荐系统,将学生求职意向中的地域、行业、岗位等偏好与用人发布的招聘岗位信息进行精准化匹配和推送,以个性化就业推荐提升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和满意度。近年来,学生到国防重点单位、基层就业比例稳步增长。 

  精准创新机制,助推育人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校通过创新领导机制、融合机制和保障机制,着力实现“精准思政”工作的协同化、科学化和状态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助推育人取得预期成效。 

  创新领导机制, 实现“精准思政”协同联动化。学校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分层推进和实施包括“精准思政”在内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的协同联动机制和工作格局。同时,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校院两级建设协同联动,不断增强内涵式发展的育人质效。 

  创新融合机制, 实现“精准思政”工作科学化。一方面,立足已经建成的一系列省部级平台,整合全校各方面资源,举办“互联网+学生工作”等论坛,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在完善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创新中实现了精准施教。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集“支部评级、党(团)员评议、活动评优”为一体的智慧党建和智慧团建系统,形成一整套基于复杂网络的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在完善大数据技术与考核方式方法的融合创新中实现了考核“指挥棒”更精准更有力。 

  创新保障机制, 确保“精准思政”状态最优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精准思政”作为重要任务,出台推进“精准思政”工作的实施意见,定期召开推进会和协调会,强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办。成立“精准思政”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持续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对思政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配齐补强思政教师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职责。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哲宁